尊重农村孩子“命运自决”的权利
(2014-04-01 21:38:56)分类: My时评&学术 |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王平提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读了大学,就回不去家乡,这是个悲剧。而且,上大学费用高,毕业后可能找不着工作,蜗居在城市无法传承农村文化。“我们是一个农业国家,要保护我们中国的文化”这一话题引发了包含代表委员在内的众多网友热议。(3月10日《南方日报》)
王平的这番见解,难免招致一片反对之声。当然,我们也相信,这种种的另类发声,必与其上下语境密切关联。毕竟,“支持农村孩子求学上进”,早已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基本判断。事实上,王平之所以对“农家子弟上大学”有所保留,无非考虑到两点:其一,基于身份义务,农村孩子有责任留在故乡,从而延续文化承袭;再者,基于费效产出,动辄花费不菲至大学毕业,却最终找不到合适工作,也显得很不合算。
公允来看,上述担忧其实不无道理。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已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民间所持“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故而,各式“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问题在于,“读书求学”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其功用的一面。“因工作难找而放弃大学”的做法,不仅短视不智而且本就误解了“教育”的本义。须知,大学教育,从未允诺什么“更好的未来”,而只是以“发育理智、健全人格”为使命。
“换取好生活”,只是大学教育的附加功能,甚至不是主要作用。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对大学怨念颇深,概因其未能带来可观收益而已。或许,由于有不当期待在前,才有了失望遗憾在后?事实上,无论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在选择上大学与否之前,都应厘清几个基本的前提:一方面,上大学与进职校、学技术是平等的,不存在所谓高下之别;另一方面,上大学也许不意味着好工作,但必定有其价值。
以“投入—产出”不对等为由,而不鼓励农村学生上大学,尽管初衷良善、有其道理,但终究显得有些残酷。除此以外,王平另一层顾虑在于,“读了大学,就回不去家乡无法传承农村文化,这是个悲剧”——诚哉斯言!当“回不去的故乡”已成城市人的普遍嗟叹,确实有必要思考,乡土世界的人口留存与文化保育问题!大量农家孩子变成城市市民之后,也就顺带抽空了农村的根基土壤,致使那种延续千年的乡土人文生态,遭受根本破坏。
农家子弟,有责任对乡土文化的承袭,尽一份力。然而,他们同样有权利,通过上大学离开农村、改变命运。这两方面本可兼得,从不存在显而易见的对立与矛盾。“为了农村的未来,而鼓励农家子弟不读大学”,这逻辑总归说不过去吧!此事的关键显然在于,如何在城市化的大潮中,继续保持农村的吸引力?在传统人文系统瓦解之后,怎样建构应时顺势的、全新的乡土魅力体系?
农村孩子要对农村负责,但同时他们也应对自己负责。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该对他们有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