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车改革”扭转自利体制也是让利市场

(2014-01-21 21:32:10)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方面作出全面规范。今后,我国将推进社会化、市场化公务用车制度,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省部级以上官员专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1126日《新京报》)

探讨多年的公车改革话题,如今总算是靴子落地。最终呈现的“方案”,虽思路设计无甚特别,但其力度之大、牵涉面之广,仍多多少少超出了公众预期。“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所奉行的乃是最直接、最坚决、最无回旋余地的变革路径。恰因其内容清晰明确,故而极大压缩了各地各部门“各自表述”、 变通执行的空间。而后,“新规消解于执行”的困境,当可被最大限度避免。

就舆论反应来看,对“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点赞者,可谓多矣。这既是因为,在现实层面,公车私用泛滥、公车开支居高的状况,已使旧有公车制度的道德合法性不复存在;也是由于,就行政伦理而言,公职部门本应利益超脱。而配备公车的行为,明显有积攒“私产”、自利自肥的嫌疑。所以,“取消公车”的意义,固然在于回应了民意关切,但更重要的还是,重新划定了公共机构的福利边界。

在商业供给充分且成熟的前提下,提出以社会化、市场化的用车服务,取代存在已久的公务配制,想必并无多少实现难度。事实上,此类操作方式,归结起来就是“政府出资购买民间服务”。其逻辑是,政府机构在特定领域实行有限退出,与此同时借力于市场的活力与专业优势,来实现新的供求平衡——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在扭转“体制自给”格局的同时,也是某种让利于市场的尝试。

“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将一般公务用车公开处置”,一方面降低了公职部门运行的沉没成本,减少了日常养车、护车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向市场释放运能的过程,有助于资源在更广的空间内优化配置……当然了,即便有这种种显而易见的正面效应,公车制革新或将面临的阻力与尴尬,也理应被充分预估。毕竟,复杂的现实,历来有将“善意政策”二次塑造的能量。

推进公车的市场化供给,至少存在几种变形走样的可能。其一,利益相关方拒绝充分竞争和公平的比价竞标,而采取暗箱操作的形式,来主导“用车服务采购”项目;再者就是,公共资金直接参股或成立所谓用车服务公司,虽捏造出“外包”的表象,实则仍是左手与右手的买卖;除此以外,诚如很多人所担忧的:该怎么确保今后的交通补贴,不至于沦为某种变相福利?

也许,公车改革之难,根源还在于针对诸如项目招标、政府投资、预算审核等领域,一整套宏观的规束体系尚且未能真正建立。有鉴于此,任何具体细微的调整与改变,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额外的压力。而这,既是我们的现实阻力,更是我们的努力指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