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情不合规的返航,至少不应被煽情和美化
(2013-12-25 18:09:45)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一起飞机返航事件引发关注。9月15日,在杭州出差的陈静,突然接到家里电话,称女儿和婆婆出了车祸,女儿当场就走了。心急如焚的她急于赶回长沙,但等到她赶到机场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班从杭州直飞长沙的班机。绝望无助之际,机场叫回了已经准备起飞的班机,重新搭上了陈静。据悉,为迟到的旅客返航,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历史上并不多见。(9月22日《钱江晚报》)
以人性之名,这次不寻常的返航,事后获得了广泛认同。在很多人看来,“一架飞机,甘愿为一位经历生死之痛的母亲折返,足见其以人为本的情怀”。尤其对比过往“航班等权贵、等明星”之类的景象,两者境界俨然高下立断……只不过,当公众感动于这温情一幕的时候,或也有必要节制下心底的煽情冲动。毕竟,“为一人返航”本是件属性多元的事件,绝非仅是感人故事那么简单。
应该说明的是,此次“返航”所以能够实现,更多仍是机缘巧合所致。比如,当时飞机还在跑道,并未起飞;比如,“晚间航班数很少,没有对其它航班造成影响”;再比如,机组人员成功竟说服了机上乘客。明乎此,我们便当确信,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商业伦理中,极为缜密的程序安排,与对契约信用的追求,决定了航空公司不会轻易为寻常人大开方便之门。
尽管此次“返航”博得一篇赞誉之声,可还是不乏有尖锐的批评意见。或许,围绕此事的争议,归结起来仍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命题,也即“能否为一个正确的目的,而违背既定规则的约束”。须知,在相关民航法规中,早已罗列了返航的前提:乘客和航班安全受威胁。从此角度看,陈静的遭遇固然令人同情,却也明显不构成“飞机折返”的适用条件。
事实上,航班机长、航站站长等虽有决定是否返航的权力,却也无权突破现有的规则框架。“让航班为一位悲痛母亲折返”的指令,明显有私自扩大“返航”适用理由的嫌疑,未免显得有些不职业、不专业。更为令人担忧之处在于,此举被包裹在以人为本、人文情怀的辞藻下,一定程度上又剥夺了围观者就事论理、理性剖析的空间。
所以,倘若真有人质疑这次返航“善举”,未免会被指刻薄无情吧。“所谓规则不外乎人情,既然无碍他人、无损安全,等等那位焦急的母亲,又有可不可呢?”想必,不少人会有此诘问!可是想过没,当我们对着这个温暖的故事泛滥抒情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动摇着由刚性规则所建构的秩序呢?毕竟,若肆意降低“返航”的门槛,必会极大增加航班运营的不确定性。
这倒不是说,非要在“人之常情”与“规则意识”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是重申,一个成熟的社会,至少不应该将一种不合规却合情的行为,美化、煽情化和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