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修正后,“落户限龄”制将通往何方?
(2013-05-19 20:50:26)分类: My时评&学术 |
近日,针对“北京出台政策,对应届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落户有年龄限制”的报道,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应说,这一要求是对当前北京市属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超出年龄指导线的毕业生,仍可按引进人才渠道和标准申请办理引进落户。
就“非本市户籍应届毕业生,留京将设年龄门槛”一说,职能部门的最新表态,实则存在两方面意味。其一,以权威口吻,正式承认了相关政策确实存在;其二,澄清了操作细节,并释放出某些友好信号,稍稍平复了各界的焦虑……如今看来,在“年龄限制”已成定局的背景下,最需要观察的,反倒是一系列的缓冲、补偿机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效用。
为尽可能不陷入被动,北京人社局从几个方面切入,迅速完成了“新规”的首轮修正。比如,圈定适用范围(市属单位),设置过渡期(今年可暂不受此限制),允许变通方案(超龄者可走人才引进通道)等等。凡此种种,即便仍难抚平创伤,也算是展现诚意了。事实上,任何公共政策出台,都势必伤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尽可能弥补这群人的损失,正是一个健康社会的义务所在。
只是,匆匆登场的“政策补丁”,当真如想象中那般管用吗?众所周知,一项公共政策的影响,绝不限于改变“游戏规则”,更在于会重塑人心观念:“ 落户限龄”,所隐含的驱离外人之思维,极可能广泛扩散,乃至诱发一种整体性的、心安理得的排外情绪。其后果是,纵使留有引入“大龄非京籍毕业生”的专门通道,也会被堂而皇之地公然无视,最终彻底沦为纸上画饼。
如果说落户限龄是政策端的偏见,那么可以想见,它终将转化为民间的、个体的、人心深处的偏见。然而,一个偏见流行的城市,注定难有公平的人才竞争,难有人尽其才的配置效率,只可能深陷自大的陷阱,以至活力消散。尽管“应届生留京,将设年龄门槛”,因适用对象有限,也许还算不得是“歧视外来者”。但,其所隐含的简化问题、转移压力、拿外人开刀的倾向,无疑需要警惕。
现阶段就对“落户限龄”政策盖棺定论,也许还为时尚早。其施行效果如何,需要用时间证明。乐观点看,它说不定真能,促进北京人才结构优化、给年轻人更多机会呢?但,若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项新规又何尝没有属地保护、为本地人就业利益背书的风险呢?解读一项公共政策是复杂的,正如我们不应轻易给它贴上“歧视”的标签,我们也不应对可能存在的消极后果避而不谈。
“留京将设年龄门槛”,此一饱受争议的新规,最终将通往何方?一个直接的评判标准是,那部分由大龄毕业生腾出的就业岗位,能否在年轻应届生里按照唯才是用的原则,被公平地“二次分配”。如果能,那么它不啻为一片苦心的无奈之举;如果不能,则它不过是又一次被包装的权益盘剥、定向输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