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往禁令”何益,徒增谈资而已

(2012-09-29 11:20:46)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公布了一道“禁令”:严禁老师和学生一同吃饭唱歌出入KTV夜总会等,违反规定轻则通报批评,严重者或被开除。记者了解到,许多学生为了能和老师拉近关系,往往会采取请吃饭、请唱歌等“交际方式”。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是“85后”的年轻人,平时除了上班,对唱歌、泡吧等休闲方式也很喜欢。“禁令”得到大多数师生的支持,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9月26日《武汉晚报》)

广义来说,此番“禁令”仍可归入,职业规范的范畴。但稍有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条款,由“雇主”单方面宣布,而未事先征得“雇员”的同意。细究其初衷,“约束师生间私相勾兑”,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观察其后果,诚可谓褒贬不一、弹赞者皆有。中国地大江城学院,无意间已将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该校一面展现着“无规矩不立”的铁腕,另一面却深陷被疑“管得太多”的舆论漩涡中

是非曲直,非得有个了断才是!首先必须说明,诸如唱K、吃饭、泡吧一类的消遣,通常都发生在职务时间外,算是彻彻底底的私人行为。那么,校方有无权限,干涉教师“私行”,的确很值得怀疑。当然,“辅导员”有别于一般职业,它虽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可本着全方位关怀学生的宗旨,其工作又似乎是全时段的——据此,学校管理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俨然又有几分道理。但即便如此,一纸禁令终究还显牵强

“禁令”从来是最彻底的治理术,却也是最低效的治理术。言其“低效”,乃是因为潜在的误伤可能。那些“问心无愧”的师生交流,也极易碍于“禁令”而减少、取消。且,就其远期的衍生效应看,也有着把师生交往暧昧化、污名化的风险。作为围观者,一个不靠谱的下意识联想是,“师生社交娱乐,竟至一禁了之的地步,其间乱象何其骇人?”唐突的禁令,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虽以重建学校形象为诉求,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

倘若试图用禁令,来杜绝师生间的失仪、出格、潜规则与地下交易,无疑是太过天真了。常识是,“当败德的种子种下,纵使不在此时此地,换个时空也是萌发”。由此不难推断,“禁令”的直接后果或是,使业已存在的“阴暗景象”隐匿化,将之驱赶到不为人知的“角落”——而这,只是在回避,而非根除“罪恶”。一些学校,教师、学生关系的沦落,肇因早已超越“职业规范”层面,故而绝非一纸禁令朝夕可解

“禁令”所不能改变的,乃是弥漫在大学内,浓浓的奔走、钻营的空气。时下一些学子,多推崇人脉学、成功学,热衷积累“资源”、搞好关系。在此情势下,师生间的私下交往,早早地蒙上了功利、互用的风尘气。那种古典、超脱、形而上的“君子之交”,以及各自节制、发于情止于礼的距离之美,悄然消弭于酒吧、包房的柔软灯光下。那么,“禁令”何益,徒增谈资尔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