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二次筛选”兜底,否定医院等级也意义寥寥

(2012-08-27 20:33:36)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卫生部要求开展评审“回头看”,2011年后新增的240多家三级医院被视为无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为新增的三级医院颁发证书和登记标识,已发给的要立即收回。卫生部医管司评价处有关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晋升三级的医院中,一半左右为县级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也挂上了“三甲”。有专家指出,政府主导的评级在基层容易变味。(8月27日《京华时报》)

“240家新增三级医院评审结果被宣布无效”,卫生部此番大动作,颇有断臂疗伤之气势。这方土地上,但凡“评级”就有出格的风险。有此大背景,也就难怪“乡镇小医院,挂上‘三甲’金招牌”的诡谲一幕了。缺乏起码的独立和廉洁,“医院评级”的过程之内,难免充斥收买、造假与利益勾兑……而当积弊丛生,一场综合且集中的纠偏,当然有其必要、非来不可

2011年后,新增了240多家三级医院。就其程序来看,仍还遵循了起码的“规范”。也就是说,它们的定级结果,乃是走完规定流程,符合既定“标准”后,方才最终取得的。时至今日,一次性宣布它们“结果无效”,除了是对涉事医院的矫正,也必将影响,“医院评级”制本身的权威。或许可以说,那240多家医院,以“规则要求的方式”,取得了“三级”的名号;但相关部门,一次性否定之前的一系列“定级”,似乎反倒缺了对“程序”的那份尊重

在程序正义,与目的正确之间,在“医院评级”一事上,公共卫生部门,无疑面临着两难取舍,且最终倾向了“后一种价值”。而合理状态下,这种尴尬理应在规则制定之初,就被预先考量:倘若“医院评级”,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具备有效的“退出、淘汰”机制,那些不合格的“三级医院”,本可以经由“走程序”的常规手法,被剥夺“已获的等级”——诚然,在“程序”不完善的前提下,“目的正确”是至上的行动指南,然而“程序健全”终究是更好的格局

“医院评级”所以问题重重,常态性“二次筛选”的事实缺位,无疑是症结之一。现有局面下,医院的定级结果,有效期多为四年左右,过期则重新评定。这就意味着,一旦某医院“突击”努力,极偶然地荣升“三级”,接下来的四年时间内,就可以高枕无忧、安享额外收益。可以想见,非“评审年”内,医院极度缺乏改进服务的动力;而在评审年,医院则围绕评级展开工作,以各种取巧、投机、造假的方式,小心应对

四年一次,甚至周期更长的“评级”,无意间以官方的权威,将医院的“美誉”稳定化、长期化。当“二次筛选”无法常态,而只是四年一次的、可以预期、能够事先布置的“约会”,所谓的“医院级别评审”,几乎可以视作是一个单向的、一劳永逸的过程。正是基于此,某些医院一哄而上“争级上等”,与日常的懈怠慵懒,才能并存不悖

如今,太多人质疑“医院评级”本身的合理性。就此形成共识前,若职能者无法彻底放弃“分级治理”的思维,至少也应优化“评级体系”本身吧。若无高频度的“二次筛选”兜底,突如其来的“批量否定”,想必也难以根治顽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