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然玉
然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1
  • 关注人气: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版“本土电影”,有所进亦有所退

(2012-08-07 20:1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年来,拍电影似乎成为地方政府的新时尚,而时尚背后是“营销城市、推广旅游”的共同诉求。江苏苏州的《蟹蟹侬》、江阴的《底色》、常州的《阳湖拳》,有的已开机有的已上映;放眼全国,各地的本土电影也都一一亮相。记者曾就拍本土电影成本花费向几个地方政府咨询,家家讳莫如深,不是“不太清楚”就是“此事暂不向媒体公开”。此外,也有专家担忧,“地方电影有政绩化、攀比化之忧”(8月7日《新华日报》)

官方背景浓厚,所谓“本土电影”,能否称为“电影”,其实很值得怀疑。将之名曰“宣传片”、“软广告”,也许更为恰当。毕竟,在公众固有思维内,小众、在地化、文艺范、独立性,才是“本土电影”的当有属性……时至今日,“概念”已然变化,新语境下的本土“电影”,又该获得怎样的评价?想必,观者难掩遗憾,因为职能者的介入,一定程度垄断了,本土文化代言者的资格;但另一方面,蒙尘、僵硬的地域传播模式,被“电影”等新尝试取代,未尝不可视作进步……

城际竞争加剧的时代,地域包装、形象传播等,越发成为显学。有此大背景,视听体验极佳的“电影”,被宣传者拿来所用,当真是再合适不过!众所周知的是,“电影”天然带有双重性。它既如报章、电视、网络一样,是“信息载体”的一种,因而极富工具价值;同时,某种意义上,“电影”本身就是“新文体”,内涵着特有的叙事规范、表达技巧,此为它的文化价值……正是此类“兼而有之”的特质,使得电影在“城市营销”中,得以迅速走红

有别于传统手法,“本土电影”所摆出的,是一种“不经意间自炫”的姿态。其中妙处,或可用“植入广告”类比:明线上在讲一个故事,暗线中却不时流露出,对某“对象”的认可与赞美——营造意境、兜售美感,比直白的标语、拙劣的“叫卖”,终究有格调、有效果得多。以此量之,地方政府现在更多仰赖“本土电影”,至少体现出“品推”理念的“现代化”。公众对此予以肯定,也是自然而然的反应

只是,审视“本土电影”利弊,从不应把“城市营销效果”,作为唯一评价指标。从源流来说,电影本是民间的艺术,“本土文化”更是当地人的资源。那么,官版“本土电影”,不得不直面的质问是,其隐约的“独家代言者”的角色设定,是否侵犯了当地民众“言说家园”的权利?因为,当职能部门以渠道优势,强势推广自己的“作品”,源自市民阶层的、真实而温热的“声音”,多少要被湮没。最后,关于一座城市,只存某个强势、单一的符号标签,怎不可悲

除此之外,官方色彩的“本土电影”,对创作资源、渠道资源的强势“集聚”,势必抽取市民文化的活力。最坏的格局是,官方发声狂飙突进,民舆立场无奈退化。“有所进、有所退”,职能者力撑的本土电影,势必要在两难全的困境中,实现自我修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