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考卷,以其“最恶”敦促公考求变
(2012-06-20 21:25: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6月17日,陕西米脂县举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考生发现,该次考试的试题竟然全部出自一本名为《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书籍。该参考书是陕西省直及地市、县事业单位考试专用教材,而且这本书在米脂县基本买不到,很多人都是专门托人或者在网上从外地买回来。因而,此次考试被质疑“有重大泄题和作弊的嫌疑”,对此招考部门称将核实。(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公考,一面兜售希望,一面孵化失望。从萝卜招聘,到体检歧视,离奇诡谲的一幕幕,直叫参与者哀叹、围观者唏嘘。当一本《公共基础知识》,提供了招聘试卷的所有考题,公众有理由猜测,那种“荒诞”仍在继续、变种以及蔓延。人所共知,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取才方式,“笔试”的魅力在于,能最大限度驱除人情因素,遵从量化评测的逻辑,以分数体现素质。只是,一旦考题事先泄露,一切又何从谈起。
那本神奇的《公共基础知识》,为之定性尚且太早,妄言其中暗藏勾当,或也缺乏实证。唯一确定的是,比照“命题规则”,一纸照抄照搬的试题,绝对是说不过去的。一切考试的价值,都维系于“有限的不可预知性”——知道大致范围,无从知晓具体题目。但,在米脂县此次招考中,部分考生所知道的,已是题目与答案的全部。之后的结果是,一方面笔试失去了应有的平等竞争性;另一方面,所谓招聘也全无人才甄别功能。
到底是命题人偷懒,以致于照抄不误就拼好一纸考卷?亦或是故意做局,不惜排出“原题”为特定对象提供便利?必须说明,“公考产业”发育至今,某些培训集团、助考组织,确实给出题者施加了一定的“反制效应”,命题往往跳不出、乃至参照助考资料的圈定……其原因不难理解:助考机构是专门的考试研究者,某些单位的命题人,不过是偶尔为之的“临时工”,怎可有所突破呢?此外,出题者与助考者的利益合谋、身份重叠,当然也是重要诱因。
即便这样,将米脂县的滑稽考卷,通通归罪于助考机构气场太大、神通太广,也显然说不过去。关于“泄题、作弊”的种种流言,绝非空穴来风的想象,其既是人们对类似乱象的情绪反射,又是基于具体情况的合情猜想——谁让公考历来暧昧不断、米脂此番招聘仅设笔试环节呢?可以想见,该事今后的走向,即所谓核实与调查的最终结论,将继续吸引民众的持续关注。而超越个案,公考本身的命题思路、或曰考试设置,本就亟待通盘反思。
一切考试,有知识型、能力型之别,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理论上说,“公考”也标榜对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量。但实际上,过于强调记忆力、模式化写作等,已使得公考愈发可以预料、可以准备。久而久之,公考必将矮化成对备考者的筛选,而非是对广义人才的选拔。须知,优秀的备考者,是可以被量产、可以被速成的;然而,公职机构真正需要的,本不是考试优异者,而是认可现代政府理念,熟稔公共治理常识、具备极佳专业素养的“人”。
久被忽视却必须重申的判断是,公考只是事业单位招聘的工具,而非事业单位招聘本身。对于“公考”事实性的失败,米脂县的滑稽考卷,提供了一个最夸张、最典型、最恶劣的样本。为此追问,固然要对涉事方追责,更需要厘清一个根本性问题:事业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以及如何以公考为工具,精准筛选出目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