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自我身份意识,无家长委员会之立
(2012-04-26 21:31: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家长会本应是家长和老师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每学期的家长会,变成了“捐款会”,每个家长都要拿出300元的“教师辛苦费”。对此,校方回应称,收取辛苦费的事情确实存在,原因是学生在校自习,老师要加班加点照看。捐款是家长委员会的善举,与校方并没有关系。这笔钱也由家长委员会代管,学校并不过问。(4月26日《现代快报》)
冠冕堂皇地违规收费,义正词严地辩白推责,实在是太过荒唐的一幕。所谓“辛苦费”,在“自愿”、“善举”等光鲜的话语包装下,俨然不那么面目可憎,乃至温情脉脉、理所当然起来。但谁都知道,在既有的规则体系内,“组织自习”铁定不合规矩,藉此敛财、肆意谋利,即便再巧立名目,也还是难逃被质疑、被拍砖的命运。一言以蔽之,善心与善行,理应是纯粹、自主的,而不该被施以任何或软或硬的胁迫。
最过讽刺之处在于,本应提高家长组织化程度,以便更好维权、更充分发声的“家长委员会”,竟然成了校方变相施压、灌输意志的工具。“两位家长委员会委员上台讲话,说
家长代表,甘为校方代言、谋利,怪象背后的核心仍是那个问题,即某些“家长委员会”根本不具备起码的身份意识。此间的教育传统,一贯是校方、教师强势,家长、学生弱势。关于教育决策,从课业到收费,从学制到教材……凡此种种,莫不是由学校决定。且,另一点必须厘清的是,中国式家长,一贯与教师步调保持高度一致。久而久之,家长们不过是扮演着,协助教师教育的角色。习惯成自然,在学校教育框架之外,家长们逐步逝去了独立思考、行事的能力。
时至晚近,上述格局终于有所松动,突出表现便是“家长委员会”的建立。然而,一种“形式”的确立,从不等同于一种理念与现实的确立。尤其联想到,而今所谓“家长委员会”,实际是由学校主导建立的。那么,其到底是家长的利益共同体,亦或是校方拓展自身影响力的新尝试,已然变得模糊不清、暧昧难言。如今,在大丰中学,“家委会”竟成学校实现一己之私的中介,着实是畸形现状的凸出表征。
“家长委员会”已立,只可惜其身份意识尚未能发育,至于其制约功能、监督效力,更是无从谈起。理想状态下,新设机制,多半能发酵新理念;但事无绝对,另一种极端情况是,新设机制反倒起着强化既有格局的作用。以“家委会”为例,何去何从,殊难判断!重要的是,外在的制度设计,必得有成员的内在支撑。就此而言,家长们、家委会,自我解束、自我校准,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