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辩的道德与“假宽带”之争

(2011-12-25 21:12:27)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报告称,中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假宽带”,即网民使用的实际宽带下载速率低于运营商提供的名义宽带速率。对此,电信专家项立刚表示,宽带速度不符的情况全世界都有,如果按此标准判定“假宽带”,那么“全世界用的都是假宽带”。(12月25日《北京晨报》)

“名义宽带速率”、“实际宽带下载速率”,当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凡对此稍有了解,也就不会有人天真到,认为宽带是一种“名实相符”的表述。以“4M宽带”为例,事实上是指,运营商允许速度上限达4M。那么,所谓“假宽带”的说法,或许经不起严格推敲。恰如项立刚所说,“宽带速度不符,世界各地都有”。既然如此,便大可不必惊诧?

但,现实绝无如此简单。如果是“名义宽带速率”与“实际下载速率”不一致实属正常,那么“实际下载速率”与“标定速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就不得不另作谈论了。“调查显示,超半数用户上网平均速度达不到标定速度。理论上,使用4M宽带的用户,应享受的网速是512KB/s,而实际上9成网民网速达不到400KB/s”——纵使“假宽带”是一个伪命题,此类“不达标宽带”总该是真问题了吧!

项立刚的反驳固然有理,却是选择性地片面回击。一方面,抓住常识性错误穷追猛打,乃至推演出“全世界都在用假宽带”的彪悍结论;另一方面,丝毫不提“实际下载速率”和“标准速度”之差,回避公众质疑的核心部分。如此,投机取巧、避重就轻,绝然不是一个学人当有的真诚态度。而今的状态是,围绕宽带的真假之辩,看似热闹非凡,却始终有各所各话的嫌疑。

缺乏一致的认知前提,所谓是非争论十足幽默:一部分学者,将“假宽带”理解为,达不到“标速”的宽带;另一部分,则将之视作,达不到“名义速率”的宽带。于是,基于不同的思维起点,遵从各自的推演路径,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同为专家,吕本富说“上网高峰有待迟现象,就是一个假宽带问题”;项立刚则断言,“如果说假宽带,全世界用的都是假宽带”。显而易见,两者都默认,对方错误定义了“假宽带”。

毋庸讳言,关于“假宽带”(或曰“不合格宽带”),其实少有深入探讨的空间。归根结底,无非要回到“垄断”、“竞争不充分”等一贯结论上。于此,绝无思考的难度,而唯缺改良的推力和可能。而事实上,超越“宽带”本身,此番专家隔空辩论中的表现,本就是一个有待审视的过程。众所周知,学人互辩的价值在于,以其专业知识、遵从思辨逻辑,最终达成权威性的共识。所谓“辩论的道德”,大致如是!那么,合理的情况下,专家们理应对“假宽带”进行统一定义。其后,所谓争辩才有意义。

诚然,按照最初的理解,假宽带是指“实际下载速率,低于名义宽带速率。”这,绝对是一目了然的伪概念。而后,为了触及真问题,有专家对“假宽带”进行了二次赋义。但项立刚,仍只盯着原始版本说事。考虑到,专家、学者乃至一切权威,终是以促进社会福利为道义责任。那种,只为自己口舌方便,竟选择性忽略“假宽带”新内涵的做法,怎不令人失望。须知,不遵从论辩道德的“争鸣”,只能徒招非议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