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博会评论Ⅲ:12年蓄势,大开发再加速
(2011-10-18 23:29: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出台。2000年,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始创。之于前者,其使命当然是“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后者,其本源价值也是一以贯之——“促进西部大开发”。故而,西博会与大开发可谓是互为映照的存在。在今天,第十二届西部国际博览会绚丽召开之际,同样走过十余年头的“大开发”事业,注定要接受你我的一番回望。
某种程度上,西博会的多重提升,最能隐喻西部地区的发展深度。于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西博会,在多个方面已然超越往届,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届之最”:国际化程度创历年之最,活动数量创历届之最,参展参会客商数目创历届之最,展位面积创历届之最……倘若足够耐心,一连串的“之最”想必可以列得更久更长。透过这些记录,西博会自我升华的持续历程显露无遗。而这之后,一个“新西部”的魅力与引力,亦直白无误地凸显而出。
西博会的成功,有着不证自明的背景支撑——“大开发”之后,取得长足进步的广袤西部。从1999到2011,12年的时间,允诺已然兑现、“战略”从纸面化为现实。急速发展、生机无限、前景光明的新西部,从万千国人的梦想里走出来,而真真切切地成为“实然之景”;12年的时间,伴着西博会的由小到大,广阔的西部亦经过了一场蜕变与重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建设规模空前,自然环境明显改善”、“
西部大开发12年,是经济、民生加速进步的12年。十余年来,中国西部强势崛起,GDP年均增长率达百分之十一点四二,高于全国水平;十余年来,西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中,多个省、市、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而农村居民收入也相应增长;十余年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逐年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8年底的二千零二十九万人减少到2006年底的一千一百七十五万人。此外,低收入人口规模也稳定下降,2000年到2006年,西部农村低收入人口减少了三成七,从三千四百九十万减少到二千一百九十六万。岁月流转,到了2011年,上述数字又被进一步压缩。
西部大开发12年,是产业、生态协调共进的12年。大开发战略实施十余年,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背景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加速之势,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到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型工业,再到电子信息、服务贸易等,都出现了向西部转移、延伸的热潮。得益于此,依托鲜明的资源与劳动力优势,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收获颇丰,从而实现了一整套产业地基的建构和完善。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的特色工业区,正发挥着愈发明显的拉动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产业建设广泛铺开,却始终没有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事实是,生态建设已成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重点。2005年,有关部门规划投资75亿元,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用5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类似手笔,内含于西部大开发的各个环节。
12年开拓新西部,而屡创纪录的西博会,恰是透视崭新西部的一扇窗。由中观望,对过往的肯定、对明日的信心,正如涌动的人潮一般,热烈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