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的评审之困
(2011-03-13 17:22: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日前,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邢新称,当前有很多项目公关为自己的项目做各种努力,其经常能接到各种“沟通电话”。更有甚者,参评人拿着材料请他“指教”,带来的材料里经常夹着一定的“东西”。邢新说,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协委员说,每到评选博士点的时候,不少学校都要组织班子,举行公关活动。各种项目评审没有办法取消,代表委员们就强烈建议取消由评审引发的种种评奖。(3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评审之乱、公关之盛,已然被邢教授视为“人格侮辱”。当学人气节与道德,需不断经受“钱物”考验;当评奖、争项目,演化为私相授受、暗通款曲的闹剧。不论学界抑或科技界,或许都该感到莫大屈辱。畸形公关肆虐,之后便是普遍性溃败。尤其悲哀之处在于,潜规则渐取代明规则,而越发摆上台面、无所顾忌。继而,劣币注定驱除良币——“中国的事情,顶尖团队不一定能得到关键支持”。识时务者得势、“不通人情”者饮恨,大致便是众多评审的终极法则。
在邢教授看来,做“评委”无疑是一件苦差事。“不敢接电话。半夜12点前不敢回宾馆,公关的人常守在门口”。所谓“评审”,俨然变成了“猫鼠游戏”,一场耐心与良心的较量。只是,为何评委们会成为躲躲藏藏的一方?面对暧昧且敏感的“公关”,避之不见固然能撇开嫌疑、自保清白。但,拒绝如此“温柔”,何尝不是对败德者的潜在纵容。事实上,评委们的无尽烦恼,很大程度源于自身的怯懦。没有直接而强硬的回击,各种评审公关当然前赴后继。
作为学人,其责任不止于恪守道德,亦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之尊严。面对公关,理当阐明立场,展现一位评委当有的“威严”。唯见诸阳光,阴暗勾当才会有所收敛。以此量之,评委们不妨将“公关者”信息拿来一晒:或通过公共媒介、自媒介曝光;或呈送相关学术纪律组织裁定。经此而后,评审公关成本大增,“待评方”断不会以身犯险。所以,评委之忧,本不成其为问题。仅仅由于正气不彰、学人弱势,公关者才有了“电话骚扰”、“宾馆蹲守”的底气。
在当下,学人多缺乏捍卫职业荣誉的决心。一方面,对着媒体动情诉苦,作苦大仇深、深受其害状;另一方面,怯于对现有规则说不、与学术败德者一搏。于是,在公众看来,学者、专家形象日衰;反观自我,学人也觉迷惘、压抑。诚然,现实如斯,并非一人一时之错。学术官僚化之下,学官当道、学人多受制掣。当公职部门主导“评审”,学人的身份与其说是“评委”,不如理解为“临时雇工”。已有格局下,学人由于不是“主持者”,便无需为评审质量太多担责。
既然如此,乘机渔利又何尝不可?评审结果,难与具体评委声誉挂钩的语境下,当事学人自可笑纳“公关”、大赚一笔。即便有坚守之人,想必也止于自保清白吧。因为,与潜规则为敌,无异于与“平庸的多数”宣战。更罔论,此间历来是一个“人情世故”颇被推崇的国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