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回归,如何更快更好?
(2011-03-07 17:29: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财政支出规模将达10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万亿元规模。在“支出压力很大”的形势下,保民生、减差距、压经费成为今年财政支出的重要落点。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同时,财政将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3月7日《经济参考报》)
民生支出比例攀升,国富与民富之间联系趋紧。经此之后,一路飙升的经济数据,终能加速兑现为民众现实福祉。本质上,公共财政的使用,仍旧是一个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其中,增加民生支出、压缩行政成本。所传递的,乃是对“民本位”的再度确认。民众理当更多分享发展红利!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难以速成的语境下,运用财政杠杆还富于民,无疑是直接而有效的不二选择。
一段时间以来,宏观经济面的喜势,始终未能充分转化为民众的生计幸福。楼市疯狂、物价攀升、医疗高价,凡此种种皆冲击着大众生活质量。继而,一种心理落差天然生成:一片大好的经济形势,与时陷困窘的现实处境间,似乎横亘着某种无形的阻隔。GDP急升、财税收入猛涨,而民生福祉俨然与之无关。
当“发展至上”被奉为圭臬,且演化为忽略个体观感的“数据崇拜”,公众难免被抛却于上层政策考量之外。所幸,随着官方与民间一同展开反思,旧有、偏差的“发展观”适时获得纠偏。在此基础上,财政支出不再迷恋“大型投资”,转而“亲民”以弥补拖欠的“民生之债”。
现实角度看,危机退潮、刺激政策离市,以“财政扩张拉升经济”的应急策略已然不合时宜。与此同时,通胀预期加强、生活成本增加,民众亟待借政策调控平抑损失。由此,将2/3财政支出,分配给民生领域可谓正当其时。可以想见若落实得当,数万亿“投入”必能极大改善国民生活品质。
诚然,民生支出总量之巨令人兴奋,但若无法控制“程序耗损”则难免沦为“镜花水月”。故而,完善前提性约束机制不可忽视: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的中间环节,以最直接方式确保“投入”惠及目标群体;另一方面,健全资金使用核查体制,以此阻断“腐败”、“挪用”等渔民之利。
公共财政重划支出格局,其意义不止于给民生更大支持,亦在于倒逼某些体制内弊端自我改良。无须讳言,当下行政系统昂贵而缺乏效率。公务消费居高、公款吃喝不绝,而今借财政分配从源头压缩机关预算,其对政风的积极效应值得期待。除此,之于民生资金的使用,也当变“输血式”为“造血式”。较之简单意义的“返利于民”,优化现有福利体系、培育民间慈善文化裨益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