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首善与慈善布道

(2010-09-06 19:04:30)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昨日,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他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有60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个亿。(9月6日《扬子晚报》)

近来,慈善话题热极一时。先有盖茨、巴菲特远道而来,摆下慈善晚宴劝人行善;后有陈光标热情回应,声称死后欲尽捐50亿身家。此番高潮不断、精彩连连,中国慈善界终一改过去不温不火之局面。世界首富与中国首善,二者因为共有的理念而有了交集。一呼一应之间,已然搅动了富人群体心底的一池春水。

陈光标高调响应盖茨号召,至少印证了富人具备的慈善基因。关键之处在于,用哪种方式、借何种时机唤醒向善的潜能。陈氏诺捐,金额之大可谓震撼。若果真践行,自然是善举一件。50亿身家全盘捐出,其意义不仅在于助多少人、做多少好事;更在于提供了另一种遗产处理范本。巨额捐款效果显而易见,必将为社会救助事业提供可观资金。深层次言,此举的意义同样体现在,宣扬了更为理性的财富观与遗产文化。

长久以来,中国慈善事业所以裹足不前,大可归因于全社会慈善理念贫瘠。于大众看来,为富必须行善,否则便是“不仁”;而富人阶层,却天然认为“不捐”是常态,“捐赠”乃大发慈悲下的施与。由此,一种潜在道德绑架业已形成。现有语境下,慈善被提升到道德制高点,并过份诉诸于个体的道德自省和文明自觉。在西方,慈善全然不是这般苦情而悲悯的事业,而不过是一种财富理念和生活信仰。

比尔·盖茨一直宣称“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而卡内基也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此二者皆慈善大家,细品其言便会发现,其劝捐的立足点仍然是从本体出发——“慈善能让你活得更有意义、更具尊严”。而陈光标在致盖茨与巴菲特的信中,写到“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由此,中国式慈善理念完成了与国际普世观点的对接,慈善事业的“利己”一面得到正视。较之50亿,这种“对接”意义更为宏大而久远。首先要有健全、科学的理念支撑,其后才有广泛的慈善行为。

陈光标诺捐,到底能产生多少示范效应?于此,公众应保持谨慎乐观。一方面,国人“置祖业”观念根深蒂固,总以为不给后人留下巨产便愧对先人;另一方面,国内缺乏促进慈善的激励机制,显而易见的例子便是遗产税缺位。所谓“中国首善”,而今扮演了慈善布道者之角色。其价值在于,引入了一种更为人性、可亲的慈善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