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奈西湖成“西子”

(2010-06-10 17:15:59)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最近不断有游客和市民向媒体反映,杭州西湖景区环湖一带有许多名胜古建“可望而不可进”,一些绝版风景的场所摇身变成高档“会所”。政府倾力打造的“大众西湖”走了样,一些本应向大众开放的名胜故居变成少数人进出的“乐园”。记者调查得知,西湖边很多名胜故居已变身私人会所或餐厅,西湖“富贵化”趋势正悄然加速。(6月10日《京华时报》)

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句着实传神,且无比契合当下之光景。西湖果真化作“西子”,不仅富贵不少,且“养在深闺”,为小民所不能尽观。贫者看水,富者霸楼,现实就是这般冰冷。西湖绕圈过,不可入楼玩。一趟西湖游,平民更显其贫,权贵更显其优。身份层次进一步分化,割裂感亦相伴而生。所谓“大众西湖”几无异于“删减版西湖”。无非一滩水与庸庸旧迹,决然无趣得很。那些优质名胜、绝版风景,早挂上“会所”之名,供“会员”私享去了。

“西湖富贵化”,其势利自不是一天两天,凡名山胜水多具嫌贫爱富的特质。富者,意味着更强消费力,必给景区带来更多“银两”。西湖之于杭州,不仅是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更是一块吸金无数的风水宝地。管理者决策考量,首先立基于实现西湖的升值与变现,其后才是让市民分享其乐。当下,旅游经济滥觞无度,景区“属地性”逐步淡化。西湖早已蜕变,不过是旅游市场上一个抢手“商品”。又有谁还会记得,它亦是杭州市民的“后花园”。

名胜景区化、景区产业化,本非坏事。但是,若此进程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则未免失之偏颇。西湖“富贵化”,本质上是拿市民的“共享权”换取高额政府收益。诸多名胜古迹被转租,实际上被小众控制,其后难免沦落为“高消费场所”。拜“转租”和“会员制”所赐,小民注定被拒之门外,唯有静听墙内的笙歌与欢笑。问题所在,不是商业运作本身,而是如何确保市民“感情无损”且能“得益均沾”。

据此考量,西湖无疑让人失望,市民早就无缘众多名胜。不仅如此,职能部门由“转租”获得的巨额收益,并没有回流到民间层面。要知道,西湖从来不是政府私产,市民同样是其主人。既如此,让大众出让正当权利,来满足小众需要,显然很不合理。如果说,政府照看景区建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通过“招商洽谈以租用方式进行保护”。那么,贵至“每平米每天四五元”的租金又流向何处?保护古迹本是政府分内职责,交由市场固然未尝不可,但有何理由不让民众分享“租让收益”?

大众小民,没有从这场“富贵化浪潮”中获利丝毫,反倒牺牲良多。那些无比亲切的旧迹,终成遥不可及的“会所”。西湖的暖风,已然不能把游人“吹醉”。有的只是清醒,惊骇于这个无比现实的世界。

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0611/sdsb475153.html   时代商报 6.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