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管冲突与理性民意

(2010-03-28 17:2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My时评&学术

3月26日夜间至27日凌晨,昆明市五华区城管部门在执法中与违法占道经营者发生纠纷,引发群众围观并发生冲突,导致10多人受伤,多辆汽车损坏。公安机关依法强行处置,对现场涉嫌“打、砸、烧”的40人带离现场进行盘问。(3月28日《云南信息报》)

由城管执法引发所谓“冲突”,已然不止一次。这种纠纷不断的执法模式,甚至成为某种常态。于是,公众潜意识里。“城管”便成了一个负面暗示浓重的词汇,约等于野蛮、无理、暴力......饱受非议的城管队伍,再次不甘寂寞,终又闹出了点动静。发端于昆明的这场执法纠纷,弥漫至网络,正强化着民众对城管的固有道德判断。

长久以来,之于公共事件。民众的思考往往剥离具体而微的细节,而只是囿于印象化判断的形式。此事上,网友的反应再次应验了这点。新闻之后,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愤怒,太多的指责,太多的谩骂。这一切都指向了“城管”群体,而对事件本身的理性发声却少之又少。公众的不满情绪被脸谱化的“城管”点燃,但事件背后的是非对错并未被真正深究。基于“既有印象”判断与思考,抽离纠纷本身。这,诚可谓网络民意的幼稚一面。

事实上,昆明的这场“执法冲突”尚无定论。事件的起因依旧空悬:城管方的说法是“执法人员拟依法暂扣三轮车,杨胜秀骑车逃避,在拉扯三轮车过程中当事人倒地”。而目击者与当事人的说法是“有个长得有点胖的城管掀翻老人的三轮车,卖炸洋芋的老人倒在了地上”。在真相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新闻报道平衡地呈现了各方观点,这是很“专业”的做法。

遗憾的是,媒体层面恪守“平衡、公正”的职业操守,并未能传导到公众层面。网友天然排斥了城管的“自辩”,而相信了当事人的说法。并基于此种判断,生发出种种不满与激愤。固然,我们有N多理由不信城管的辩白。但思考不被情绪左右,是理性的起码原则。如果一直坚持这种非理性的思考与表达方式,民意发声的建设性就会被消解。最终,只会陷入城管执法冲突与公众下意识批判的二元循环。对解决问题本身,毫无意义可言。

自然可以并应该怀疑城管方的说辞,但这种怀疑首先是为了倒逼出真相。这之后,一切的指责与批判才有立论的根基,方能更具现实效应。理性思考的习惯,决定了公共事件中民意的份量。为什么很多时候“城管”成为敏感词汇?城管“执法冲突”变成敏感新闻?无非是担忧民众的情绪宣泄,左右事件本身公正有序地解决。

“城管”一次次让我们纠结不下,厌倦了所谓“纠纷”、“冲突”,公众呼唤一个文明的执法队伍。这个过程中,民意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或理性公允,以民意压力,规束城管素质与体制同进;或偏激无序,用多数暴力,宣泄不满并强化对立。显然,选择前者才是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理想状态。

http://www.ynxxb.com/content/2010-3/29/N91426776142/  云南信息报 3.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