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猜谜与理性媒介观
(2010-03-23 17:07: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多家省级电视台长期播出涉嫌欺诈猜谜节目,3月16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该局传媒机构管理处的王处长介绍说,山西卫视的“有奖猜谜”节目未经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宣传处审批。而来自山西卫视广告部的说法是:由于观众对“有奖猜谜”节目投诉较多。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多家省级卫视台。(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录播当直播,所谓“线路空闲”,却总也打不进。当堪称弱智的题目,遭遇更弱智的回答,观众实在忍不住秀一把自己的聪慧。且,还有诸如千元大奖之类的诱惑。唾手可得的奖金,貌似没有放弃的理由。于是,不明真相的观众,按耐不住,拨了屏幕之上的热线。虽然从没接通,虽然每分钟3元,虽然电视上依旧重复着“线路空闲”,我们依旧很少怀疑它不过一场骗局。因为,这是省级的电视台!
省级卫视公然诈骗,很多人看来着实匪夷所思。太久以来,公众对此级别媒体的公信力,有着近乎偏执的放心。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来,消费多以其上的广告为参考;再者,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不加辨认地信任。所谓“有奖猜谜”,正是利用了公众这种心理。以消耗媒体公信为代价,不惜诈骗,榨取观众手机资费谋利。
于此事上,公众的媒介观很需反思。随着市场化进程深入,国内媒体的商业特质,正逐渐冲淡其公共职能。这种变化,在电视媒介上表现尤甚。由此,市场的自发性,便天然延伸至传媒领域。基于利益最大化的永恒法则,电视台的逐利冲动愈发发酵。当不完善的广电监管体制,遭遇到失之无序的市场化进程。种种诡谲之事,便在各家电视台轮番上演。从虚假广告,到电视购物诈骗,直至今日涉嫌欺诈的所谓“猜谜”。一切,皆可以归结为媒介转型期的伴生性乱象。
遗憾的是,公众的媒介观并未适时跟进,依旧停留在计划时代对媒体无原则“崇拜”阶段。无限迷恋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正义效应,而对其商业化进程带来的“道德滑坡”未有足够警觉。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屡屡造成观众成为任电视台宰割的“羔羊”。
省级卫视播出欺诈性猜谜节目,固然很不厚道,也很对不起善良群众的那份天真。但是,于道德的高点,指责其如何缺德、如何无良,没有多少意义。既然力推市场化,就不可避免带来些商业“原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媒体吸金欲望与保护受众合法权益并行不悖?解决的路径无非两条,即行政上收束或市场化深入。前者要求广电系统内部加强监管,提高违规成本,以严管严查促进媒体自律;后者要求进一步放开管制,以自由的媒介市场,完成优胜劣汰。现实语境下,后者想必不切实际,那么至少可以在前者上发力。
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10/03/24/851418.html南方都市报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