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式教师成为教学名师的必然逻辑
(2009-09-11 19:00:58)
标签:
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教师节前夕,教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昨日,经统计发现,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9月11日《长江日报》
看到报道,我和广大网友一样的吃惊与不解。为什么教育部评出的所谓“教学名师”中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教师仅有10人?莫不是教而优则仕?亦或是教师一当官教学水平也水涨船高从而跻身名师?当官虽好,想必于教学也是无甚裨益的。那么,为什么那么多的官员式教师会扮演霸名师榜的角色呢?
教育部曾在09年2月17日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三条明确指出此次评选原则上优先考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育部名师评选还是侧重于一线教师的,只是“原则上”和“优先考虑”这两个词暧昧得有点模糊,自然会在操作过程中被自动忽视和过滤。“教学名师”的头衔不仅仅是一个虚名,这背后更多的是利益纠葛。所谓教学名师日后的待遇想必是不能和普通教师同日而语的,正因为牵涉到自己的潜在利益,一次评选便给了参选者逐利的冲动。重要的是,当这种冲动遭遇现实的程序漏洞就会有种种莫名惊诧的事件了。
让我们来看这次名师评选的操作流程,申报程序的第一步“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各高等学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校级、省级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工作”。这种极其概括性的设计程序具体到运作中约束微乎其微。符合基本条件的老师想必很多,然而真正会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的就没几人了。一线教学老师忙于教学,自己必然不会有时间和精力主动申请。真正会申请的只是那些做行政工作的,教学任务较少,大有时间参评,而且在一般教师看来与领导争夺几个固定的参选名额无论如何都是不明智的。由此,至少我们可以推想,在参评之初具有领导职务的“教师”就具有了先天的强大优势。
评选的过程是按照《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指标体系》运作的,这份评价指标同样极其空泛缺乏硬性客观的指标要求。如作为评选项目第一条的“教师风范与教学经历”其内容包括“政治立场坚定,师德高尚;事业心强,富有创新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风端正,诚信育人,为人师表。受聘教授职务。”这其中想必只有“受聘教授职务”是可以客观看到的,其他要求见仁见智,弹性太大;又如对“教学效果”一项要求“教学效果好,主讲课程在全国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国内起到示范作用;学生评价优秀。”这一标准同样含糊,怎样算“较大影响”?什么是“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又怎样认定“学生评价优秀”?如此笼统的评价标准,运用到现实中只会变成人情和权势的PK!
不难解释教育部百位“高校教学名师”九成有行政职务,因为评选程序设计之初的缺失给了官员式教师留了一扇后门。规则制定的懒惰和疏漏,必然的导致了种种让公众口诛笔伐的荒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