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势民意不应让位于行政裁定

(2009-09-01 21:02:40)
标签:

汉字整形

分类: My时评&学术

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8月3日东方网

汉字整形的话题已经火好几天了,教育部、一些专家也没少挨骂。今天,再次看到了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表态真是不服不行,都已经到这份上了还不改初衷,还真大有点痴心不改不为所动的悲情。只是这份悲情多少有些让人反胃,面对汹涌的强势民意居然只说出了“最后可能不改”这句可有可无话,相对应的,教育部对上级的行政裁定有着近乎痴情的迷恋。

将调整44汉字上报国务院决定纯粹是给各方不快,无异于自己煮了个烫手山芋而后抛给别人。自己要继续承当骂名不说,更把国务院拉下水。其实教育部的小小心思明眼人自能揣度,不甘心扮演屈从民意的角色,宁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否决也不愿根据民意自行终结。在某些决策者看来,民意只是调教的对象,根本不具有对等的参考意义。很多时候民意被异化为官方的意愿,教育部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这个显然有悖事实的结论就是官方版的民意,它的作用无非想让民意不致成为自己的阻碍。所谓《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民意只具有表达的意义,而这种表达并不能对决策产生多少真正的影响,若非如此,教育部进行汉字整形的原始冲动早该偃旗息鼓了。

相当多的职能部门还是不习惯把真实民意纳入自己的决策,这样的心理作祟让我们看到了一出出闹剧。官方的数据与民间版出入悬殊;所谓听证变成了听涨;迫于压力停职的官员不久又神奇复出......凡此种种民意的尴尬确定无疑。很多时候公众对于公共事件的热切争论是游离于决策层之外的,也就是说民意的表达只能止步于民间,极少可能成为最终决策的一部分。这种趋向在政府倡议的推行过程中尤其明显,虽然有些时候迫于压力会适当调整,但更多的时候,是有如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一般,依旧自顾自的坚守自己的初衷,并进行改造或者伪装民意的努力。

某些决策者看来,真正能改变既有决定的是体制内的力量。某一决策在现实中或许会遭到民意抵制,这却不是决策者头疼的问题。长久形成的对上负责的行政心态让他们迷恋上级的行政强制力,于是认定遭到群众反对不要紧,得到上级力挺自然一切搞定。这样的思维模式必然结果就是优势民意让位于行政裁定。

问题是,既然公民时代不可逆转的到来,这种官场思维是不是也应该适时调整呢?答案如此明显,教育部在汉字整容事件中种种拙劣表现做了最好的注脚。不顾民意,在自己的封闭体制内决策,这种对公民意志的公然漠视必然激起民众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弹。显然正确的或者无明显恶意的民意理应在决策中充分体现,迷恋上级行政裁定的时代该终结了。如同邻家的小孩不能永远靠家长撑腰和帮自己拿主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