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地铁乞丐的沉默
(2009-07-24 14:06:19)
标签:
地铁乞丐平等态度成熟社会杂谈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国庆前,北京地铁公司将对站内逃票、乞讨卖艺、摆摊设点等不文明行为,进行集中清理整治。——7月24日《新京报》
乞丐一直是一群令我们头疼的人,有损城市形象之余经常和行人纠缠不清,甚是扰人。得益于国庆的需要,北京的地铁要与乞丐们告别一段时间了。至于国庆之后的北京和北京之外的城市会是怎样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想必乞丐们是不甘于交出自己地盘的,拉锯战的上演注定不可避免。
与市民对乞丐被赶出地铁的欢呼不同,作为事件当事人另一方的乞丐们至今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发言渠道,没有媒介的采访,更没有和管理部门的平等的对话机会,乞丐们终究只能是沉默的群体。他们的沉默不是一天两天,也并不只是在这件事上有所体现。长久以来,社会进行的关于乞丐问题的热切讨论是把当事人排除在外的,在事关自己命运的争辩中乞丐们没有发言的权利。
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症结,人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想出种种解决的办法。而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各方的诉求理应都有所体现。就社会对于乞丐问题的态度而言,很多时候没有将他们视为需要救助的群体,而更多的只是定义为城市的不和谐分子。基于此,采取的各样解决措施多以消除乞丐对城市和市民的负面影响为出发点。对于乞丐群体的救助,事实上只是对于城市利益的维护。
我们可以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里面所列出的救助办法最终目标便是把乞丐们送回户籍所在地。这才是重点,至于所谓“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只是顺笔带过,缺乏强制力也没有可操作性。
城市实实在在的把乞丐放在了自己的利益对立面,这种心理固然有其人性利己根源,但更多的还是既存制度上的不平等。社会的制度建构是一个完成利益分配的过程,乞丐作为极端弱势群体话语权有限,因而不可能对社会制度的设计过程产生多少实质的影响。这是这种产生过程的不合理造成了产物的偏颇,无论是社会机构、规章条例还是民情舆论都没有对乞丐的足够关怀。这是社会的事实却不是理想的状态,这样的模式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的只是不利的影响。
乞讨人员由于自身的弱势没能在制度构建之初为自己争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这并不是我们的胜利。被压抑了的群体孕育着爆发的力量,不加以正确疏导有朝一日必然会转化为现实的行动。乞丐问题是全球范围的问题,几乎任何国家的大中城市里都有着他们的身影。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不是一项措施或是一部法律可以摆平。寄望问题解决的公众,请至少公允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