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衣学者张中行

(2024-01-04 15:28:52)
分类: 文学评论

此作发表于《西北电力报》《安康日报》

由孙郁、刘德水两先生选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说梦楼里张中行》一书,是本好书。

全书收录了季羡林、钟叔河、孙郁、蓝英年、止庵、刘心武等著名学者、作家撰写的纪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包括我眼中的张中行》、《红楼边的张中行》、《且觅黄英伴老夫》、《夕阳篱下语如丝》、《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所了解的张中行》、《留得梦影在人间》等五十多篇。

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勾划了张中行先生丰富复杂的一生,还让人看到了张中行先生高尚的人品、纯洁的操守、博大的胸襟、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成就。

张中行1909年出生于河北香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过职,在中学和大学任 2006年,以97岁高龄于北京305医院去世。

学贯中西,对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戏剧、文物、书法学识之丰富令人景仰,是当今知识和文化界公认的国学大师。

他和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未名湖畔三君子”、“燕院三老”。

他的同事兼好友羡林先生曾称赞他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淡泊宁静,不慕荣利,淳朴无华,待人以诚

 知识分子不革命就是反动落后的年代,张中行先生曾受到非议。在历次运动中,知识分子是被改造的对象经历过劳改、被遣返回老家等遇。

面对炎凉世态和起落沉浮,他不以为意,门心思潜心治学,淡泊名利,被称为布衣学者

 他待人谦和言语朴实,从不显山露水,更不爱出风头。表面上看不出么学问,其实胸中学养深湛丰厚

出生于平民百姓家庭永葆平民本色,是张先生一贯的为人。

对于那些身心中蕴含着淳朴善良美好品德的普通百姓,他从来都是心存感佩,并不怕年事已高,不惜耗费自己体力和精力,动用笔墨写文章来为他们“树碑立传”这样的作品很多,如散文《凌大嫂》、《孙毓敏》、《汪大娘》等使她们的精神昭然天下众人皆知,发扬光大,感染教育了很多人

张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和因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而名满天下的女作家杨沫有过一段短暂婚姻。后因两人志向不同、情趣相异分道扬镳。

据说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中的男主人公余永泽的原形就是张中行。

她把他描写成一个“落后、自私、顽固、保守”的知识分子形象。给张先生带来负面影响,但张先生并没计较什么,只是淡然地说:“我一生自认为缺点很多,受些咒骂应该。但小说不是历史。如果我写小说,绝不会这样做。

相反,化大杨沫整,有人要张中行检举揭发杨沫“罪行”。张中行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说杨沫直爽、热情,有济世救民理想,并且有其实现的魄力。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上世纪80年代,已古稀之年的张中行老树新,开始了散文随笔创作。

这一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相继写《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禅外说禅》、《流年碎影》、《顺生论》等等以记人事、述掌故、谈学问、阐哲理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

这些无文章笔古拙老到,文朴实雅健文思雄宏精深,知识博杂丰富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神韵受广大读者喜爱相阅这些作品,影响深远

如今,张中行先生虽然已经驾鹤西去年有余,但他留给后世子孙的那种崇高精神风范和一部部优秀作品,却永远留在人们心里,并世代薪火相传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烫手的红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