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兴贤塔
(2022-09-21 15:01:28)分类: 散文 |
(此作发表于“中国作家网”)
安康兴贤塔,是一座座落在安康城南约十公里高高牛蹄岭一个山顶上的古塔,四周山峦起伏,苍林叠翠,沟壑纵横,空阔邈远。它站立在那里,不但非常挺拔显眼,还有鹤立鸡群之感。
此塔共7层,高约23米,底座宽约4米,塔顶宽约1.5米,塔的第三层墙体上镶嵌着雕刻有“兴贤塔”三个古朴苍劲隶书大字的长方形石碑。塔顶为四方小亭样式,亭柱上镂刻的内容分别为“笔点牛蹄连太乙,斗量龙首毓长庚”、“神司北斗星初照,才毓中朝手八义”、“星超北斗成天象,才聚南山壮本朝”、“杓干天枢出其类,笔种人海简而文”等几副对联,既写出了古塔附近的天象地理概况,又表达了这方水土上人们的追求和梦想,是一座古代民间用于供奉“魁星点斗”及“文昌帝君”的石塔,为儒、道式宝塔,也是一种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在国内众多古塔中别具一格。
它修建于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距今已有190年历史,尽管此间屡次经受风雨、雷电、地震、兵燹、战争等洗礼,但依然以威武不屈之姿、刚毅顽强之魂屹立在青山之巅,仰望着浩瀚的星空,俯瞰着苍茫的尘寰,成为秦巴子民一种愈挫愈勇、永不言败的伟大精神象征。
这座古塔全部采用就地釆来的岩石砌筑而成,内外皆无登塔的通道和楼梯,是除去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而外,全国仅有的一座保存最完整、高度最高的实心纯石塔。
据说当初建造此塔的目的有三:一是借塔镇山川,永保这方水土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二是借塔兴文运,促使这片土地人才倍出,兴旺发达;三是借塔扮河山,将这里的山野装点得更秀美,百姓更热爱。
九月中旬一个星期日,我和妻子忙里偷闲,专门利用一个上午时间,对这座古塔进行了造访。
这天天阴,天空中笼罩着厚沉沉的铅灰色云翳,有下雨的意思,但雨又没下下来。凉爽宜人的秋风四处劲吹,将炙烤了人们整整一夏的酷热和“秋老虎”的余威吹得无踪无影。
踏上牛蹄岭通向兴贤塔的一条乡村小路,路两边触目皆是的浓浓秋色引起了我们兴趣。
只见生长在一户户农家房前屋后橘树上的一个个柑橘已经成熟,金黄饱满,圆实可爱,与片片油光碧绿的橘树叶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非常鲜亮惹眼。坡地里的包谷刚扳完不久,尚没砍伐的干包谷秆灰黄的叶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嘤嘤鸣唱。长在红薯地里的红薯藤蔓青绿茂密,泥土下一个个肥硕个大的红薯,将覆盖在它们身上的泥土纷纷撑破,使地皮裂开一道道指头粗的缝隙,露出里面皮色粉红的红薯……
到得兴贤塔景区,我们往左手一拐,沿一条斜斜儿通向山顶古塔的约60多公分宽的石阶路,缓步向上走去。
此石阶路婉蜒曲折,徐纡悠长,花草簇拥,松枝掩映,笼罩在一片沁人心脾的山花野草和松脂的香味中。
才往上走了约两三百公尺远,路边一个不大的土地庙就呈现在我们眼前
往庙门里看去,鹤发童颜、面容慈祥、神情和蔼、美髯如雪的土地公公,正一脸微笑地看着我们和其他陆陆续走上山来的男男女女游人。
再往前走二十多公尺远,我们就来到古塔下面。
此塔呈四方形,下面大上面小,在高高的山冈奋力托举下,冲出环绕在它周围的苍松翠柏、榆杨槐橡等众多树木,如一根擎天而立的巨柱,直插云霄。
古塔下西南方一片空地上,并排矗立着两间同脊不同屋的红砖黛瓦房子。房子里面分别供奉着魁星和文昌两位神仙。其塑像都额饱面阔,明眸皓齿,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他们都端坐那里,微微举起右手,仿佛在向人间布施着恩泽,得到芸芸众生普遍敬仰。
我们先围着古塔礼节性地顺时针转了三圈,然后就同其他游客一道,仔细欣赏起古塔来。
站在塔下,目光沿着塔基逐次向塔顶望去,但见紧紧围绕在塔基四周的,是四级用粗犷的荒茬石垒砌的台阶。塔身从第一层到第七层,也全由山石砌就,每块石头都保持了釆来时的模样,既没刻意雕凿打磨,也没故意涂彩着色。也就是说,这些石头的形状、颜色、纹路都是天然的,丝毫没有经过人工修饰,不但使塔保持了原生态效果,还呈现出自然、原始、朴拙、庄重、典雅的气质,与周围巉岩裸露的山野和谐一体,看上去十分有震撼力。
塔身的层与层之间,还嵌着一块块宽度相同,厚度相当,向外延伸的悬空石板。这些石板宛若一层层屋檐那般,既为塔遮风挡雨,又为塔起到装饰作用,还为塔起到力学上的平衡作用,使高耸云端、崔嵬雄伟的古塔不但坚实稳固,还非常美观漂亮。
近两个世纪以来,这座古塔始终像一位不知疲倦、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默默站立在这荒山野岭里,静静陪伴着安康人民,守护安康的山河家园,观看着安康沧桑巨变,感受着不同时代这方土地上的风云际会,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悠悠岁月的跌宕变迁、苦乐悲欢。
它不仅与这里山川草木构成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还成为寄托着安康人民美好期愿的象征。
我们由衷希望它仍一如既往地永远挺立在这里,不改初心,护佑着这片夹峙在秦岭、巴山之间的土地,使这片汉水浩荡、稻菽飘香的广袤深厚沃土,如世世代代人们期望的那样,变得更加人杰地灵、富庶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