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的营养和禁忌,及种植条件

(2010-06-09 21:26:56)
标签:

营养

禁忌

种植条件

健康

分类: 健康饮食
生食 / 姜的营养和禁忌,及种植条件

摘选自互联网。 更新日期:2013.02.23

姜 Ginger,多年生宿根草本。原产印度、马来西亚,我国自古栽培,周朝食用。

营养成分:
姜中含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樟醇等;又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生成姜酮、姜烯酮等。此外,含天门冬素、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 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还有树脂、淀粉和纤维等。使得生姜能够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肠胃蠕动,健胃消食。而且有试验证实,生姜 滤液能有效地抑制葡萄球菌,对阴道滴虫及皮肤真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提神、排汗降温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

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
生姜还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

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所以,吃姜能抗衰老,长期食用有美容的效果,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年斑”。
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烯、姜酮的
混合物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

生姜有抑制癌细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可以起到防癌的功效。
生姜辣素对心脏、心血管有刺激作用,可以加速血液流动,促使排汗,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具有排毒、养颜、减肥的作用。

生姜具有某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尤其是抗击消化道沙门氏菌效果明显。
生姜皮有利水消肿作用。
含油树脂,具有明显的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作用。

姜所含的姜酚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可防治胆囊炎、胆结石症。
姜还可以调节前列腺机能--在控制前列腺素血液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姜能够除去"老年斑"。


食疗作用: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用于脾胃虚 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寒饮咳喘。

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

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留姜皮则凉,去皮则热”之说。功可利尿消肿。

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在清水中浸湿后,放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即成煨姜。煨姜性味辛温,功以和中止呕为主。

干姜是姜的干燥根茎,其性味辛热,能够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温经止血、温暖脾胃的功效。

炮姜为干姜炒至外表已黑,内里老黄色。性味辛、苦而大热,辛散之力大减,温守之力增强,功可温中止泻、止血。

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证。

《本草備要》生薑:宣,散寒發表,止嘔開痰辛溫。行陽分而祛寒發表,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治傷寒頭痛,傷風鼻塞(辛能入肺,通氣散寒), 咳逆嘔噦(有聲有物為嘔,有聲無物為噦,有物無聲為吐。其証或因寒、因熱、因食、因痰,氣逆上沖而然。生薑能散逆氣,嘔家聖藥。東垣曰︰辛熱生薑之類治嘔 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 行、胸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丹溪曰︰陰分咳嗽者,多屬陰虛,宜用貝母,勿用生薑,以其辛散也。昂按︰人特知陳皮、生 薑能止嘔,不知亦有發嘔之時。以其性上升,如胃熱者非所宜也。藿香亦然),胸壅痰膈,寒痛濕瀉。消水氣,行血痺(產後血上沖心及污穢不盡,煎服亦良),通 神明,去穢惡,救暴卒(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惡、暴卒等症,薑汁和童便飲效。薑汁開痰,童便降火也)。殺半夏、 南星、菌蕈、野禽毒(野禽多食半夏,故有毒,生薑能解之),辟霧露山嵐瘴氣(早行含之)。薑皮辛涼,和脾行水。治浮腫脹滿(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成無己曰︰薑、棗辛甘,能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不專於發散也。秦椒為使。惡黃連、黃芩、夜明砂(槽薑納入蟬蛻,雖老無筋)。

《长沙药解》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 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干姜燥热之性,甚与湿寒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其旋转之旧。盖寒则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 其妙。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凡咳逆齁喘、食宿饮停、气膨水胀、反胃噎膈之伦,非重用姜苓,无能为功,诸升降清浊、 转移寒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 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 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血藏于肝而原于脾, 干姜调肝畅脾,暖血温经。凡女子经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妊伤胎,久不产育者,皆缘肝脾之阳虚,血海之寒凝也,悉宜干姜,补温气而暖血海。温中略炒用,勿令 焦黑。

《长沙药解》生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 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 降,息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溪壑,川渎注泻,是以下不虚空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 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 令不旺,则逆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故反逆而为顺也。本为泻肺之品,泻其实而不至于损其虚,循良之性,尤可贵焉。气盛于肺胃,而实本于 肝脾,血中之温气,肺气之根也。阳气初生于乙木之中,未及茂长,是以肝脾之气易病抑郁。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最补肝脾,而壅满不 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 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汤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

《本草崇原》:干姜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太阴为阴中之至阴,足太阴主湿土,手太阴主清 金。干姜气味辛温,其色黄白,乃手足太居胸上,肺寒则满也。咳逆上气者,手足太阴之气不相通贯,致肺气上逆也。温中者,言干姜主治胸满咳逆上气,以其能温 中也。脾络虚寒,则血外溢。干姜性温,故止血也。出汗者,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逐风湿痹者,辛能发散也。肠 下痢,乃脾脏虚寒。生姜能宣达胃气,用之尤良。表寒诸证,多用生姜。夫生姜乃老姜所生之子姜阳明为太阴之府,故干姜治脾,生姜治胃,脏腑者,子母之谓也。

《证类本草》 : 生姜久服去臭气,通神明。陶隐居云∶干姜,今唯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又云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以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如此则不可多食长御,有病 者是所宜尔。今人啖诸辛辣物,唯此最常。故《论语》云∶不彻姜食。言可常啖,但勿过多尔。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干姜,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 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干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为使。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患虚而冷,宜 加用之。又云生姜,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 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神效。萧炳云∶生姜,一名母姜。孟诜云∶生姜,温。去痰下气,多食少心智,八、九月食伤神。又冷痢,取椒烙之为末,共干 姜末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馄饨子,服二七枚。先以水煮,更稀饮中重煮,出停冷,吞之,以粥饮下,空腹日一度作之良。谨按止逆,散烦闷,开胃气。又姜屑末和酒 服之,除偏风。汁作煎,下一切结实,冲胸膈恶气,神验。陈藏器云∶生姜,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须热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日华子云∶干姜,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孙真人治小儿咳嗽,用生姜四两,煎汤沐浴。 孙真人食忌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一日姜。又方∶八月、九月食姜,至春多眼患,损寿,减筋力。食医心镜治呕吐,百药不瘥。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 七合,于银器中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又,生姜归五脏,理伤寒,头痛,去痰下气,通汗,除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骨熟,胸膈中臭气,除风邪,伤 寒,调和饮食。汤壶居士云∶姜杀腹内长虫。

《本草经解》:干姜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炮灰色黑.入足少阴肾经.气味俱升.阳也.胸中者肺之 分也.肺寒则金失下降之性.气壅于胸而满也.满则气上.所以咳逆上气之症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温行也.中者脾与胃也.脾胃为土.土赖火生.炮姜入肾助火.火 在下谓之少火.少火生气.气充则中自温也.血随气行.气逆火动.则血上溢.炮姜入肾.肾温则浮逆之火气皆下.火平气降.其血自止矣.出汗者.辛温能发散 也.逐风湿痹者.辛温能散风湿而通血闭也.肠 下痢.大肠之症.盖大肠寒则下痢腥秽.肺与大肠为表里.辛温温肺.故大肠亦温而下痢止也.生者其性尤烈.所以尤良.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 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本草从新》:姜皮,和脾行水.辛凉.和脾行水.治浮肿胀满.(以皮行皮、五皮散用之.古方以姜茶治痢、热痢留皮、冷痢去皮、大妙.)煨姜,和中止呕.用 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唯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老姜洗净.用湿粗草纸包.炭火内煨.令草纸纯 焦.并姜外皮微焦.中心深黄色则透矣.切片.干姜,燥、温经逐寒、宣、发表通脉.辛热.逐寒邪而发表温经.燥脾湿而定呕消痰.同五味.利肺气而治寒嗽.开 五脏六腑.通四肢关节.宣诸络脉.治冷痹寒痞.反胃下利.腹痛症瘕积胀.开胃扶脾.消食去滞.母姜晒干为干姜.白净结实者良.(如惧其散、炒黄用、或炒微 焦、市医将干姜泡淡用之、殊属可笑.)黑姜,燥、回阳.辛苦大热.除胃冷而守中.(辛则散、炮则稍苦、故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走而不守.)去脏腑沉寒锢冷. 能去恶生新.使阳生阴长.故吐衄下血.(炮黑、止吐衄诸血、红见黑则止也.)有阴无阳者宜之.亦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故血虚发热.产后大热者宜之.(此 非有余之热、乃阴虚而阳无所附也、忌用表药寒药、炮姜能入肝、引众药生血、故与补阴药同用、而热自退、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故亦治目睛久赤.)引以黑 附.能入肾而祛寒湿.能回脉绝无阳.通心助阳.而补心气.(苦入心.)干姜炮黑为黑姜.按姜味大辛.辛能僭上.(好古曰∶服干姜以治中者、必僭上、宜大枣 辅之.)亦能散气走血.(辛热最能动血.)损阴伤目.凡阴虚有热者勿服.孕妇尤忌.( 鼻不通、干姜末蜜调塞鼻中、即通.)




吞服生姜汁,可治食物中毒、治疗呕吐。误食生半夏或生男星、生野芋、魔芋等发生中毒,口舌发麻时: 急速嚼食生姜,可缓解。

生姜红糖水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用于治疗中暑。

慢性胃炎、时常胃疼、胃寒、恶心呕吐,可用鲜姜 15 克、桔子皮15 克,用水煎服,一日3 次。

用鲜生姜汁半杯,蜜2匙,加水调匀饮服,可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

生姜、茶叶各9克煎服,可治腹泻.

咽喉肿痛:用热姜水代茶漱口,每日早、晚各1次。如果喉咙痛痒,可用热姜水加少许食盐代茶饮用,每日2至3次,一般9次左右便可化解炎症、消除痛痒。 

取生姜三片、白萝卜一个,白胡椒五粒、陈皮二钱,水煎服,可治疗咳嗽。

急性胃肠炎:干姜丝、绿茶各3克,放杯中以沸水冲泡,浸10分钟,代茶频饮。

高血压:血压升高时,可用热姜水浸泡双脚15分钟左右。热姜水浸泡双脚,可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使血压随之下降。  

动脉硬化: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水1杯,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

小儿支气管炎:生姜10克洗净切丝,放杯内以开水冲泡,盖上盖泡5分钟,再调入饴糖30克,频频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3~5剂。

感冒:生姜9克捣烂,加红糖,开水冲泡,调匀温服,服后盖被取汗。每天1次,连服2~3次。

痛经:生姜6克,大枣10枚,红糖60克,加水适量,煎汤饮。月经前,每天1次,连服3~5天。

胃痛:干姜3克研细末,水调温服。

生姜取自然汁晒粉.同甘草、半夏、陈皮、白茯为末.治中焦湿郁之痰.


其它用途:
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痺痛。

療狐臭(薑汁頻塗),搽凍耳(熬膏塗)。

风寒骨病、关节痛、患部有冷感,可用鲜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

当发生牙痛时,可取生姜一片,咬在牙痛处,即能缓解。如有必要,重复使用更好。

口腔溃疡时,用生姜汁漱口或涂患处,数次可愈。

取生姜焙干研末,与枯矾末等量混匀,同擦患牙,可止牙痛。

牙周炎:先用热姜水清洗牙石,然后用热姜水代茶饮用,每日1至2次,一般6次左右即可消除炎症。  

龋齿:每日早、晚坚持用热姜水漱口1次,并每日代茶饮用数次。此法对保护牙齿,预防和治疗龋齿颇为有效。

用生姜30克煎汤,给小儿洗澡,可治小儿咳嗽。

感冒头痛:将双脚浸于热姜水中,水以能浸到踝骨为宜。浸泡时可在热姜水中加点盐、醋,并不断添加热水,浸泡至脚面发红为止。此法对风寒感冒、头痛、咳嗽治疗效果显著。  

脂溢性皮炎:生姜绞汁涂患处,每周1次,连用3次即愈。

生姜治外伤出血:将生姜烧焦研末,对伤口消毒以后,撒于患处,可迅速止血,并能减少疼痛。

将生姜嚼烂,敷于伤处,可愈刀斧伤。

生姜的特殊气味有安神的功效,具体做法是:将15克左右的生姜切碎,用纱布包裹置于枕边,闻其芳香气味,便可安然入睡。连续使用10天至1个月后,睡眠就会明显改善。

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面部暗疮:用热姜水清洗面部,每天早、晚各1次,持续约60天左右,暗疮就会减轻或消失。此法对雀斑及干燥性皮肤等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直接用生姜涂抹头发,其中的姜辣素、姜烯油等成分,可以使头部皮肤血液循环正常化,促进头皮新陈代谢,活化毛囊组织,有效地防止脱发、白发,刺激新发生长,并可抑制头皮痒,祛除头屑,强化发根。有人用生姜直接涂抹头部斑秃患处,连续几天,秃发处可生出新发。

头皮屑:先用生姜轻轻擦洗头发,然后再用热姜水清洗头发,可有效防治头皮屑掉落。此外,经常用热姜水洗头,对秃头亦有一定治疗效果。

除脚汗脚臭:将脚浸于热姜汤中,浸泡时加盐和醋,浸泡15分钟左右,抹干,加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

脚汗:干姜15克,白矾15克,煎水洗,连洗数日汗即止。

冻疮:生姜数片,放适量白酒内,文火煮沸,去渣,用棉球蘸酒,擦洗患处。

用生姜汁频擦腋下或患病处,可治狐臭、白癜风。

在火上烤热鲜姜,切片擦冻伤,能消肿止痒。生姜绞汁,熬膏涂搽,可治两耳冻疮。

蝎蜂螫伤:生姜、大蒜适量,捣烂,取汁涂患处。

跌打伤,扭伤,腰肌劳损,腰痛,肢体关节拓,慢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局限性腹膜炎,慢性阑尾炎,腹痛等:

生姜、芋头等量,芋头削皮切碎,捣烂如泥,生姜捣烂绞汁,同搅拌,再加入适量面粉,搅如糊状,依患部大小摊于布上贴患部(如在冬季宜加温后贴),一日更换2次。此药效果很好,屡获著效。注意此药须临时配,当天使用。

骨结核未溃时:多量生姜(或干姜)切碎,加水煮沸,用毛巾浸入其中,绞至半干,趁热烫患部,冷即换,可以两块毛巾交换热熨,至局部发赤为度,一日1次。有坚持持续烫治,因而治愈之例。

风寒骨离,关节疼痛,患部冷感:生姜、葱白等量切细,共捣烂,炒热,以布包之烫敷患处,冷则更换,一日3次。

蛲虫病:每天睡眠前,先用热姜水清洗肛门周围,然后再饮用热姜水1至2杯,持续10天左右即可治愈。 



注意事项:
不要去皮,发挥姜的整体功效。
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般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薄,除做调味品外,尚可炒食,做姜糖等;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做调味。


禁忌:
腐烂、冷冻后的生姜,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致癌。人吃了这种毒素,即使量很少,也能引起肝细胞中毒和变性,诱发肝癌和食道癌。

《本草備要》生薑:久食兼酒,則患目發痔(積熱使 然),瘡癰人忌食。 東垣曰︰夜不食薑者,夜主閣而。薑主辟也;秋不食薑者,秋主收而薑主散也。妊婦多食,令兒歧指,象形也。

《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久食令人少智惠,伤心性。久服积热,损阴伤目。

久服除人心烦急,动痰冷,身重,多懈惰。

九月食姜.伤人损寿.

吃姜一次不宜过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并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胃溃疡、胆囊炎、肺脓肿、肺结核、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内热较重者不宜食用生姜. 如患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姜。如果是热性病症,食用生姜时一定要配伍寒凉药物中和生姜的热性。

肝炎病人是忌吃姜的,因为常吃姜会引起肝火旺。想要克制吃姜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时选择一些可舒肝、理气的食物,比如用山楂、菊花泡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

阴虚内热及邪热亢盛者忌食。

高血压病人亦不宜多食。

姜吃多了,可能得肺癌、肝癌等病。

过午不食姜,晚上吃姜,烂肺。大自然的阳气在中午到达顶峰。盛极必衰,午后阴气开始升起,阳气开始收敛。生姜是生发阳气的,午后自然不宜再吃了。正午时 分,心经的气血最盛。此时吃姜,对于本身心火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心火会烧得更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咱们的肺就是这个池鱼。心火过旺,肺就会 遭殃了,会引起咳喘痰热各种症状。午吃姜,痨病戕。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切记。




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伤风感冒、寒性痛经、晕车晕船者食用。


种植条件:
姜 原产于热带多雨的森林地区,要求阴湿而温暖的环境,生育期间的适宜温度为22~28℃,不耐寒,地上部遇霜冻枯死。地下部也不能忍耐0℃的低温。也不耐热,如温度过高,阳光直射,生长受阻,故在栽培上夏季应遮阴。姜喜弱光,不耐强光,在强光下,叶片容易枯萎,农谚有“生姜晒了剑(新叶)等于要了命”。对 日照长短要求不严。对土壤湿度的要求严格,抗旱力不强,如长期干旱则茎叶枯萎,姜块不能膨大,但若雨水过多,田间排水不良,会引起徒长和姜块腐烂。姜忌连作。在腐殖质多的壤土或粘壤土栽培,产量较高,但辛辣味淡,组织较嫩,适于收嫩姜供菜用。若栽培在腐殖质少的沙壤土,产量则较低,但辛辣味较浓,适于作 种姜或制姜粉用。

姜适宜生长在低温的沙土地,四月份取母姜种下,五月就会长出像嫩芦苇的苗来,但叶子有辛辣味,是成对长的,很像竹叶,但 比竹叶稍宽。秋分前后就会长出像排列的手指那样的新芽来,这就是最宜食用的子姜。秋分以后长的就差了一些,经过霜冻后就老了,不宜食用。 生姜一季栽培,全年消费,从7—8月即可陆续采收,早采产量低,但产值高。


“每吃素一天每人就可减排二氧化碳4.1千克,相当于180棵树一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吃素,环保,行善,爱护动物和地球,过慈悲永续的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