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开之后

(2009-08-22 12:42:37)
标签:

原创

摄影

组图

感受阳光

生活感想

图片

花开之后

分类: 我的视觉记录
    经常在文章里看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有时想花开之后是什么情形呢? 以前拍花的照片时只注意花开的时候,对花开之后完全忽略了。直到2005年冬天,每天午休时带着小DC在办公室附近居民区散步,雪后中只有残花败叶露在雪外,我才第一次仔细观察花开之后的状态。

   花开之后,虽然没有了辉煌灿烂,它们仍然优雅自然,悄悄的完成自己的最后的生命历程,没有一点悲伤痛苦。人们看到花落引起的伤感只是为自己的未来悲哀。人的生死就像花开花落一样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但我们的社会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生活质量,而忽视对生命另一部分的关注。所以我们年轻健康时没时间想它,病重年老时对它充满恐惧。


花开之后

2009 夏




花开之后

2005 冬




花开之后

2005 冬




花开之后

2005 冬




花开之后

2005 冬




花开之后

2006 冬




花开之后

2006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9 春




花开之后

2008 夏




花开之后

2008 春




花开之后

2008 春




花开之后

2008 春




花开之后

2006 秋




花开之后

2006 秋




   记得一位伟大的灵性导师告诫她的弟子们要活的轰轰烈烈,走得安安静静。这不正像花开花落一样按照自然的生命法则生活吗? 如果人们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我们也就不会象现在这样为了自己的欲望和眼前利益而疯狂的掠夺自然资源和大规模残杀动物了。这些行为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不可想象的损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对自然灾害和疾病死亡的恐惧。

   灵性修行和宗教信仰给人们很多机会练习和思考死亡;中国传统文化也让人们对死亡视之自然。最近读艾宁的书《 问中医几度秋凉 》,觉得她对死亡的思考很有意思。下面是几段摘抄:



“过去的人对死亡不像我们现在人对立情绪这么强,这样拒不接受。小时候看一些刚刚60搭边的人就开始纳个鞋 底,备块布料,稳稳当当地为自己备寿衣了。记得母亲给我一块很漂亮的绒布让我送给我奶奶的姐姐做“装老”鞋面。老太太得到我送的鞋面的确是非常高兴。可如 今我敢给谁送寿衣么?现在人给长辈备寿衣是躲着、藏着的。我一个朋友的公公病了,不肯吃饭,朋友让我把放在我这儿的寿衣给她送过去。一看到寿衣,她公公吓 得立马就吃饭了。”

“过去的老人时常晾晒寿衣,过年时还要拿出来穿一穿,这是多好的死亡练习啊。我家邻居有个老太太,她在大衣柜旁边睡觉,夜里觉病,自己把寿衣穿好,早晨家人起床,看到老太太穿戴整齐,已死多时了。”

“从前80岁的人死了是喜丧,孝上要带红,可以演奏欢乐的曲子,大家会有幸福感和人生满足感。可如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发病,拉着我狂呼:“救救我啊!”这真是给我出难题,都没有阳寿了,让我如何救你?人可以不活在岁数中?”

“人类面对死亡已几百万年了,好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恐惧、拒绝。是西医给予人可以不断延长寿命的感觉所致,还是科学给予人可以不断战胜病魔的信心使然?还是医生冷静到近于冷酷的态度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

“在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已相当自负的今天,却认为死亡是不自然的,是强加给人类的,从内心里不承认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这难道是人类认识的进步?”

“和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去医院,她不肯从太平房门前过,说是厌恶。我感到奇怪,难道死亡不属于她?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肯死,厌恶死,悲号着去死,让我觉得不太对劲,也使我在临终人面前不知所措。如果我奶和我母亲不是安详地离开人世,而像被魔鬼抓走似的悲 天怆地,我会在什么心情下继续生活?”

“有时我到医院去,心情很复杂,不怕死的人到医院看过都得怕死。死太痛苦了,开肠破肚的,电击心脏的,切开气管的,插呼吸机的,放、化疗的……渣滓洞里的酷刑也没有这么多种。”

“这让我想起我奶奶当年的一句话:“现在人是怎么回事,怎么好像都忘了死呢?””

“西方接受科学,也接受上帝,这使他们避免了“死到临头便发狂”。但在中国,科学的唯物主义彻底到信上帝是傻瓜的同义词。人们除了自己的生命外认为什么都是 不真实的,于是,走向极端自私,走到了唯物的反面。人的设计似乎不太适合直面科学,在人和科学之间如果没有上帝参与,也需要一种文化呵护人类软着陆,就这 么直接地把人类摔给死亡不行。”


刚看过张方宇的博文“原创随笔--单独中的洞见17”, 说得极好:

“生命的美丽就在于它会死亡,死亡意味着一个剧烈的变化和更新,一朵花早晨开放,也许傍晚就凋谢了,这才是真实的生命。如果生命没有死亡,那样的生命就像一朵塑料花一样,那是非常无聊和死气沉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颤动的青春
后一篇:面朝大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