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童心(二)3

(2009-05-12 16:23:46)
标签:

教育

重温、对话三(园所教研):

记录教师利用录象再现了片段过程;同时用课件形式把教师和幼儿的对话、交流再现了出来;教师围绕片段展开讨论:

记录人王老师: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根据动画片《巴啦啦小魔仙》,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动作、表情和语言扮演角色而进行的游戏,所扮演的角色是假的,场景也是假的,这种以假当真的活动只能依靠想象力才能进行。这其中幼儿能创造性地表现出符合角色的音调和表情,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能独立完成角色的分配,并有很强的角色更换的意识,能自觉地表现动画片的情节,参与的每个幼儿都很投入,在游戏之前,孩子门就对情节和出场顺序进行了协商。幼儿在表演游戏中,通常以参加表演为满足,我觉得幼儿组织的游戏很有趣,想看看他们还想怎么玩下去,一个月来对于这个表演游戏我没有制止,我想让他们自愿地,自由地玩下去进一步观察,不急于干预,我想从中更好的去了解她们更多的信息,提供更多的素材给我们教师。

徐老师:从这片段中教师应该去尝试理解大班女幼儿对表演游戏(搀杂角色扮演)的偏爱的原因?她们对角色分配特有的原则;幼儿自己处理关系的心理活动;幼儿对自发产生的游戏的乐此不彼的态度对教师组织开展的游戏的价值思考。

薛老师:教师和幼儿多话中璐璐的话非常有意思,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大班女幼儿的想法,但是一般这样的活动是产生在固定的小群体中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样固定的小群体中;这个小群体是怎么来的?和她们现在玩的这个游戏有没有关系?她们靠什么在维系她们这个小群体在一起活动?是不是就是因为共同的这个表演爱好形成了这个小群体呢?我们教师不妨再去观察、对话。

吴老师;我看过这个片段以及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后,觉得教师记录的这个寻常时刻非常有价值和意义。我们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片段,解说这个片段表露出来的信息。比如这几个女孩子为什么乐此不比的在玩这个游戏?是大班幼儿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维护刚才徐老师说的小群体的需要?或者说是她们在没有发现更好的代表性事物时又要觉得她们要在一起而采用玩这个游戏来证明这个群体的身份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主观的臆测,这些片段引申的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很大的教育。

葛老师(搭班老师):感到最有意思的孩子们根据伙伴的特点进行了角色分配,比如稳重文静的黄一飞做妈妈,可爱型的郑云馨做宝宝,总有很多主意的邹馨怡和许文西做姐姐,而许文西在出谋划策上略显成熟一些做了大姐。而且他们把队长排了序,没想到这个队长的接班已经安排到了第6届,而且很有趣的是这个排序和班级里孩子的能力强弱是相符的。

朱老师:这里所说的能力强弱是什么能力?

王老师:是指孩子平时在班级里的表现力,排在前面的都是自信爱表现的孩子排在后面都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而璐璐有这么强的能力平时倒真没看出来,他在班级里并不突出,这次观察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这个孩子。

蒋老师:璐路在一开始是在教云云跳绳的,可是由于自己跳的也不是很好,被别的孩子指出她教的不对,本来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她顿时失去的地位,于是又想到去老师那里表现一下,谁料到,因为跳绳也不是很好,所以老师提出让其再去练练,自信心再次受挫,于是对跳绳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能体现她能力的事情可能就是平时玩的那个游戏了,所以召集的伙伴们玩起了游戏,并对游戏进行了角色的分配,并处于一个领导者的地位,自信一下了恢复!

徐老师:在片段中,璐璐很有意思,她不是队长但是在实质上履行了队长的权利,而且还得到了群体中幼儿的互应,即使在面对有人不同意的观点时,她也能用好队长的权威处理好这个问题,这向我们成人展示了一个大班幼儿的组织能力;角色分配时,幼儿角色分配以及队长担任的顺序的依据需要我们教师更进一步去了解?是璐璐一个人的意思?还是群体中所有幼儿的意思?这些依据是根据什么来决定的?

汪老师:我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我觉得是不是要分两个角度来说这个片段中透露的信息呢,如果是要按照预设的来,那就要老师及时介入,把幼儿重新引到教师组织的跳绳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控性,坚持性;如果是鼓励幼儿的自发游戏,那就要强调这种创造性游戏对认知的更突出的作用

蒋老师:1、首先,发生这样的情况显然是孩子对跳绳失去了兴趣,所以她这个时候借机寻找平时的伙伴进行了自主游戏,这时候我们老师到底要不要进行干预?2、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时,为什么孩子会想到玩这个游戏?是她对跳绳失去了兴趣还是因为本身跳的就不好,她在回避跳绳呢?我想问题不能由我们来解答,还是需要教师进一步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再调整我们的教育策略。

葛老师:我们原来是想让他们跳绳的,他们放弃了跳绳去玩游戏,对于大班的孩子,我认为要他们自律,当王老师请班级里的孩子一起来讨论的时候,孩子们也认为不要轻易放弃。这里也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薛老师:为什么孩子不玩跳绳,去玩游戏呢?孩子这时候的兴趣点不在跳绳上,老师应拉他来跳绳,会有效吗?我们应该先了解孩子的,我们能不能利用他的兴趣点引导他呢?

王老师2:孩子停留在角色游戏的模仿上,游离在跳绳之外。不喜欢跳绳一是自身能力的问题,二是教师自身组织策略的问题。孩子真正喜欢的是联系他的生活的内容。

记录王老师:是的,跳绳已经跳了很久,枯燥的练习让一些不会跳的孩子不感兴趣了。

薛老师: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来引导他。这个案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孩子,孩子的兴趣点问题、社会性发展的状况让我们惊讶、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的策略问题等。

何园长:看到教师在对王老师记录的寻常时刻片段的认知讨论,每个教师都从自己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其实不管你解读到什么程度,都必须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问题的由来和解决的途径,解读童心最大的价值就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了解个体幼儿的心理活动;然后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活动的延续:王老师和搭班老师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关注、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在教室区域里开设表演区:“巴啦啦小魔仙”。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解读童心是一个系列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教师利用现代媒介工具对幼儿行为进行拍摄、记录,而是要一线教师重视寻常时刻中幼儿表现出的言语、行为,筛选这些资源的价值,能够站在儿童的立场去看儿童、想儿童、分析儿童;最后再把自我对话、师幼对话、教师对话的东西运用到教育教学中、课程管理中。“解读童心”是一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的教育模式,所倡导的是如何在新观念的引领下来改进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行为;“解读童心”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对儿童寻常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同时还必须要做到关注教师在教育现场观察儿童判断回应的有效性;“解读童心”旨在提高教师观察解读能力,而继续深化的目的则是引导教师建立一种执着的专业反思机制,在解读童心的过程中,探索,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不管“解读童心”的起点始于何处?它的终点始终导向在平常时刻中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在读懂孩子的过程中去思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邮箱:xzxzg123@126.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解读童心(二)2
后一篇:徐志国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