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电影消失的爱人 |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隔壁邻居家养了一条灰色的狗,它很温顺,几乎不怎么出声。后来有一晚,它发了疯的叫个不停,撕心裂肺的那种,第二天才知道,邻居家的叔叔有了外遇,两口子闹了一晚上。在之后,它经常在晚上叫个不停,大家都知道,隔壁邻居家又打架了。最凶的时候,他家地面上都有血迹。他长的很像林雪,她很像宁静。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堂哥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让我再次想到了那摊血迹。是关于他老师的故事,一个年富力强家庭美满的中年男人,突然爱上了自己的学生,没有任何悬念,紧接着就不管不顾离了婚。若干年后,和这个学生结了婚。据说,他妻子没闹没疯,很平静。没多久,我堂哥也结婚了。
前几年回家,和这位远房堂哥叙旧,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换了一个老婆。原来那个小小的,像广末凉子,现在这位,有点像得势的米仓凉子。突然之间,我突然又想起了那摊,已经锈迹成斑,又历历在目,甚至有点滚烫的血迹。
很不幸,这便是我对婚姻,历史性的片面理解。他们没有人是错的,他们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即便有些事情看起来有点伤风败俗。而《消失的爱人》无非就是,他们做了——更具看点的事情。
密苏里州的乡下男人,纽约的哈佛女,两只没有抛过光、打过磨的齿轮,派对性地咬合在了一起。紧跟着的便是经济问题,出轨,矛盾,冷战,猜忌等等机械性破坏。一切都如婚姻最缜密的方式速朽。就如罗素所说的那样,“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就是这样,无论当初你们多么默契,多信心满满。
但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显然应该是《蓝色情人节》,或者《时时刻刻》朱丽安·摩尔那个故事的节奏,隔阂塞满荧幕,然后把最难听的心里想法,放到荧幕上来,“傻逼,男人”,“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最后在这些缄默的影像上,重重地划一道口子。伏笔,起承转合,高潮,结束,理应也非常体面和沉重,没有哭哭啼啼,也没有怨声载道,非常冷静地把婚姻,弄出了血。
结果大卫·芬奇的带给我们的却是《龙纹身的女孩》、《社交网络》这样的故事,高智商、多线叙事、扑朔迷离,硬是把一件封闭的、关起门来吵架、打架算数的事情,弄得整个镇、整个州都晓得。就好像东野圭吾的每一则有关女人的推理故事,总归要搞得满城风雨,死一堆人,才罢休一样。于是,我们又看到了《珍珠港》中面对贝金赛尔有点冒冒失失的阿弗莱克,又看到了《龙纹身的女孩》里沙兰德干掉律师的那种逆转——罗莎曼德割喉帕特里克哈里斯,然后便是媒体、舆论等等社会化的东西,盘子越做越大。并有条不紊地倒推每一个叙事细节,逻辑缜密,甚至有点本格推理的意思,比如罗莎曼德的原计划,因为一个钱袋的疏忽而变卦等,都有理有据前后关联的无懈可击。
当然,最最关键的还是,灌输给大家这对夫妻精湛的价值观,无论是得意的时候,还是委屈的时候,并强有力的证明它是对的。比如罗莎曼德起初计划顺利时,自鸣得意的逻辑,非常具有煽动力——面对没出息的丈夫,这么干真是太漂亮了。再比如阿弗莱克深陷舆论危机,面对送上门的小情人,居然半推半就的做了——一切都不如意,必须发泄一下啊。这种意气用事,又非常人性的价值观说教,怎么看都非常有道理,或者说,确实是这样的。亦如《教父》说教男人哲学,《地心引力》说教宇宙世界一样。居高临下的一塌糊涂,毫无反驳余地。吉莉安·弗琳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让我想到松本清张,笔下的人都充满了有理有据的执念。
而剖去这些“更具看点”的东西,其实内核还是那个,“一个人越是处于文明状态,就越不能维持同一个伴侣的婚姻幸福,”罗素在《婚姻与道德》里写的,或者,干脆如伍迪·艾伦埋汰的那样,“我和我老婆唯一一次同时获得高潮是在法官签署离婚文件时。”痛痛快快。吵吵架。打打架。再见。起码也是通透的。最怕的就是,《消失的爱人》最后的那种开放性结局。
就好像,这摊血迹,一直不会抹掉一样。不免,让我想到,那条狗,有点像林雪的大叔,远房堂哥,那个老师,还有他们消失的爱人。
微信公众号:therm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