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宠爱杨贵妃的唐明皇如何为孔子解梦?

(2013-11-01 18:50:45)
标签:

阿杕

唐明皇

孔子

解梦

文化

唐明皇为中国人所熟知,与其说是因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不如说是因为他与杨贵妃发生了名震千古的不伦之恋。但是这位皇帝并非是一个只会沾花惹草的主儿,事实上他还是很有见地的,为孔子解梦就说明了这一点。

梦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生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思维状态。从古到今,许多人都认为梦包含着某种重要的信息,特别是包含着关于未来的某种暗示。持有这种看法的不仅有普通人,也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这些伟大的人物中间,孔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孔子认为梦包含着某种预示,比如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周公是孔子最为钦佩的政治人物,孔子认为很久没有梦见周公,意味着他的身体和事业都宿命般地衰落下去了。

在孔子逝世前八九天的一个晚上,孔子做了这样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端坐在厅堂的两楹之间。这个梦让孔子浮想联翩。所谓楹,就是房屋的前柱。在中国的古代,典型的房屋结构就是在厅堂的前面有两根前柱,将房屋厅堂的前面分成三个部分,同时也对应着前面由院子中间升到厅堂的三个部分的台阶,依次是东阶、中间、西阶。如果一个人端坐在两楹之间,那么通常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位得到人们推崇的尊者。

孔子为自己进行了解梦。他认为,这个梦可能预示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天下有圣王崛起,而且这位圣王将尊崇孔子。另一种情况是他将走向死亡,他的灵柩将停放在两楹之间。在中国的历史上,夏商周即是三个朝代,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三个大的分支,他们在丧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一代礼学大师,孔子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夏人是将灵柩停放在东阶之上,那是主人的位置,周人将灵柩停放在西阶上,那是宾客的位置,而殷人则是停放在中间的位置上,也就是两楹之间,而孔子的祖先正是殷人。

那么,对于孔子的梦来说,这两种可能性哪一种更接近于真实呢?孔子显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可能的,因为天下没有圣王兴起,他的主张也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贯彻,他的两个最重要的学生颜回和子路都先他而去。他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地衰落下去。他看见了死亡的召唤。因此孔子认为,对于他做的那个梦而言,只能是预示着他的死亡。

孔子倚在门边,唱起了悲伤的歌,歌词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他的学生子贡正好前来看望,听到自己的老师在唱着这样悲伤的歌,连忙说:“泰山如果崩塌了,那世人还有什么可以仰望?梁木如果衰坏了,那世人还有什么可以倚仗?哲人如果凋逝了,那世人还有什么可以效仿?您这么伤感,是因为病了吧。”

在子贡这次看望的七天之后,孔子离开了人世。他在熟睡中离世,手边散落着简册和书籍。这一年是公元前479年。

一千二百零四年后,也就是唐开元十三年十一月的丙申日,孔子的墓冢迎来了隆重的官方祭祀,这是唐明皇李隆基派来的使者所进行的仪式。为此,唐明皇亲自创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首诗风格沉郁,用典工整,反映了他对孔子的崇敬。李隆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想让自己成为孔子所说的那种圣王吗?笔者认为,唐明皇是有这种想法的,因为开元十三年,正是他励精图治的时候。从这首诗来看,唐明皇认为,孔子逝世前的那个梦境还有第三种解释,那就是那个梦预示着孔子将在身后得到万世景仰。

唐明皇没有成为孔子曾经期待过的一代圣王,反而成了一个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但是他的这首五律诗对于后人理解孔子和孔子的思想非常有帮助。这首诗的选材对表现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因此,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首》中五律诗的压卷之作。从后世近体诗的细致角度来说,这首诗的第三联前一句用“叹”又用“嗟”,后一句用“伤”又用“怨”,不免有些重复,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是非常优秀的一首诗作。

如果你了解孔子的一生,那么你就无法不被这首诗所感动。至于有人说的,这首诗没有艺术性,并不好,只是由于是皇帝写的,所以才被放在《唐诗三百首》中五律的首位,则既不懂唐诗,也不懂孔子,是现代人一种无奈的浅薄。(阿杕原创)

2013.1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