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良吏传》中邓攸为何纳外甥女为妾?

(2012-09-09 17:12:30)
标签:

邓攸

晋书·良吏传

永嘉之乱

封建礼教

阿杕

文化

分类: 读史随笔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市)人,是晋朝时候一个能干的官吏。他不幸赶上永嘉之乱,也就是西晋与东晋交替的混乱时期。永嘉之乱时,邓攸与自己的家人都做了石勒的俘虏。公元前312年,在石勒由南方向北方退却途中渡过泗水的时候,邓攸乘机逃跑了。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逃亡的路上,邓攸的牛和车又被强盗抢了去。当时跟着邓攸一起逃跑的家人有邓攸的妻子、弟媳,还有两个小男孩,其中一个小男孩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另一个则是他早逝的弟弟的儿子。邓攸于是与自己的妻子商量,他说,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走,很困难,恐怕被追兵追上,只能丢掉一个,可是丢掉弟弟的儿子,那我们就太对不起他了,他早已长眠地下,不会再有儿子了,可是我们不同,我们身体还好啊,儿子还可以再生,我们就丢掉我们的儿子吧。邓攸的妻子无奈,只得含着眼泪同意了自己丈夫的计划。于是夫妻二人在一个早晨抛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逃走。没想到在晚上,他们亲生的儿子又追了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小男孩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生愿望,也有一定的逃亡能力。在继续出发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再也不会追上来,邓攸干脆将他绑在了树上。邓攸后来成功地逃脱了,他又当了大官。可是他的儿子,那个被绑在树上的小男孩,在哭喊声中看着自己的父母狠心远去的小男孩,他的命运再不会有人知道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那盗匪交织的荒郊,他要么被看见的盗匪杀死,要么被活活饿死,要么被野狼咬死,总之那是一幕痛断肝肠的人间惨剧。

后来,邓攸努力地生儿子,他的妻子却再也没有怀过孕。为此,他还娶过妾,可是妾也没有生育。不仅如此,在他深入了解妾的家世之后,这个爱妾竟然是自己逃难的外甥女。这件事让他相当郁闷,从此也不再纳妾。就这样,他终于彻底地没有了儿子。当时有很多人称赞他,认为他绝后是因为保全他自己弟弟的儿子,尽到了兄长之义,老天不长眼啊,竟然让这样的人绝了后。《晋书·良吏传》的记载:“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

今天有人认为邓攸弃子存侄的义气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个典型事例,他被收入《良吏传》是儒家宣扬封建礼教的结果。这样的看法如果不是故意,那么对儒家思想的误解就非常地深了,对《晋书·良吏传》也没有认真地看。《晋书·良吏传》在其序言中说“今采其政绩可称者,以为《良吏传》。”所以,邓攸入选《良吏传》的原因是他有政绩,而不是因为他对弟弟的义气。他弃子的做法与正统儒家的伦理观完全不符,真正的儒家思想不会推崇他的行为。今天,有一出京戏传统剧目叫做《桑园寄子》,演的就是邓攸的故事,不过编剧对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与真实的历史不同,在戏中,他的儿子后来又回来了,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实际上,在《晋书·良吏传》的后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史臣评论:“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若力所不能,自可割情忍痛,何至预加徽纆,绝其奔走者乎!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绝嗣,宜哉!勿谓天道无知,此乃有知矣。”意思就是说,如果邓攸真的无力保存二个孩子,那么舍弃亲生也说的过去,可是也用不着将儿子绑在树上啊,不绑在树上,那个孩子自己还可以奔跑,绑在树上,那不就和亲手杀死儿子没什么区别吗?这哪里是慈父仁人所能忍心做的呢?他无后,正是因为天道有知啊。这样的观点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啊。(阿杕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