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伯虎裸奔的糗事

(2011-11-12 10:22:57)
标签:

阿杕

唐伯虎

点秋香

裸奔

齅事

六如居士

唐寅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唐伯虎,是一个很有名的人。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在那部剧里,唐伯虎英俊潇洒、文采风流、并且武功卓著。男人的世俗理想几乎都包含其中。但是唐伯虎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唐伯虎还是剧中的模样吗?

在历史上,唐伯虎还叫做唐寅,因为同投江而死的屈原一样,他也是寅年寅月寅日出生。

唐伯虎,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人,苏门四家之一,生于1470年,死于1523年。他的人生走过了54个春秋,充满了一代名士令人难以想象的坷坎。其实他年青的时候还是很顺利的,16岁秀才考试就得了第一名,29岁应天府乡试也得了第一名,因此声名大振。可是,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明孝宗弘治12年(1499年)京城会试,唐伯虎却卷入了一场子虚乌有的科场大案,从此改变了一生的轨迹。

这一年的会试主考由程敏政和李东阳担任,这两个人都是明代有名的饱学之士,所以他们所出的题目极为偏僻,许多考生都答不上来,当时有人说有两张卷子答的非常好,程敏政听到后,脱口而出,说这一定是徐经和唐寅的试卷。唐寅为苏州名士,徐经为江阴富商,都是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大约他们两位在京城的活动有些招摇,颇为引人注意。程敏政一句无心的猜测,引起怀疑,被认为是将考题泄露给徐、唐二人,经人弹劾,成了一场科考大案。后经查证,徐、唐二人均不在录取之列,那句脱口而出的话,不过程敏政赏识二人才学的一种猜测。科考案虽然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但徐、唐二人还是以在京城送礼等其它的事由被削除仕籍,发配为县吏。程敏政出狱后四日即因病辞世,虽然证明了自己的无辜,但还是因冤致死。徐经也愤愤不平,希望得到平反,八年后辞世,年仅三十五岁。唐伯虎则耻于就吏,从此绝意仕途。

明孝宗,被历史学家评价为一代名君,他治下的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被称为“弘治中兴”。可就在这样一个时代,唐伯虎却遭遇如此变故,好比贾谊得君如汉文,却以忧死,千年之下,每每为人婉惜。

1500年,也就是科考案的第二年,唐伯虎为抒解心中的烦闷,历时九个月,进行了一次出游,几乎游遍了大半个江南。回到家中,妻子反目,弃他而去。他自己则过上了卖画为生的坷坎之路,他在一首诗中叙述自己的生活:“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虽然潇洒,但是字里行间的不平之气,仍然可以看得出来。

卖画为生的唐伯虎成为江南有名的画家,声名远播。1514年,一个好运突然降临,江西南昌的宁王府以重金聘请。唐伯虎的卖画所得虽然不少,但由于名士风格,不善于持家,所以生活并不宽裕,现在宁王以重金相聘,岂有不赴约请之理呢?但是,在到了南昌之后,唐伯虎很快就发觉,宁王可能有不轨之心,他对名士的聘请并非出于爱才,而是要为自己壮声势,扩大影响。15年前,卷入科场大案的往事又浮上心头。唐伯虎明白,如果宁王真有异志,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是要掉脑袋的。那么政治上谈不上敏感的唐伯虎是如何觉察到第四代宁王朱宸濠的不轨之心的呢?笔者认为,宁王必定当面对其进行过试探。在唐伯虎的诗中,有一首题作《诗赠宁王》,是这样写的:“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总之,唐伯虎不想再卷入任何政治是非,“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这样的诗句已经表明了他不会附和宁王。

但是摆脱宁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的辞请根本不被批准,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起初,宁王还是不肯相信他真的疯了。最后,已经45岁的唐伯虎只好跑到南昌的大街上裸奔。人生的际遇让他早已遍体是伤,已经没有什么肌肉可以秀了。今天,有些人常常靠脱光来做秀,以搏出名。可是当年的唐伯虎早已声名卓著,他的裸奔实际上是在挣命。宁王终于决定放他回家。五年后,宁王公开反叛,虽然只有43天就失败了,可是这场叛乱事件导致了数万人失去生命。唐伯虎逃过一劫,但是照例,接受调查询问等等麻烦还是避免不了的。这事之后,他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之名,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的一切,不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吗?

1523年,唐伯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他死前的绝笔诗这样写道:“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那个英俊风流的唐伯虎,那个点秋香的唐伯虎其实只是一个成人的童话。(阿杕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