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句话看董仲舒并非罪大恶极

(2011-05-16 07:09:42)
标签:

阿杕

天不变

道亦不变

董仲舒

罪大恶极

文化

分类: 文化随笔

在儒家的激烈批判者那里,“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一大罪状,他们认为,这个观点是一个极端顽固极端保守的观点。真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从这句话的出处说起吧。

“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是董仲舒在著名的《贤良对策》的第三策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原文是“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应该承认,在后世,许多反对变革的人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论证自己主张的正确性,所以,这句话也就常常站在了与时俱进的对立面。

这句话,还影响到现代人对董仲舒的评价。许多学者认为董仲舒是使儒家伦理神权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在为封建国家的绝对统治服务。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们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道”是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说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命题论证了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成为束缚后世的精神枷锁。

上述解释充满了想当然,是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得出董仲舒的观点,然后再用这个观点去评价董仲舒,这本身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句话在董仲舒那里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观点,还有上下文。反复研读《贤良对策》以及这句话上下文的前后搭配,我们就会知道,现代人其实误解了董仲舒的意思。

在《贤良对策》中,董仲舒对“道”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许多解释,比如在第一策中,他说:“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也就是说,董仲舒所说的“道”是指治国之道,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如何施政的问题,这个“道”不仅包括施政的理念和原则,也包括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将董仲舒所说的“道”解释为“封建社会据以存在的根本原理,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并不准确。

在《贤良对策》的第一策中,董仲舒还说:“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这实际上鲜明地提出了反对苛酷政治和镇压行为的论点。因此,董仲舒所说的“天”既不是完全自然的天,也不是完全人格化的天,而是在天人合和中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天,也可以解释为天命。那么,天命可变吗?在《贤良对策》第一策的开篇,董仲舒就说:“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命是可变的,如果统治者无道,那么天命就会改变。

所以,“天不变,道亦不变”也就有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另一种是,如果天命不改变,那么治国的根本之道也不会改变,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天命改变了,那么国家的治国原则和政策也会随之而变。这两种解释中,第一种解释纯粹是想当然,第二种解释才更接近董仲舒的本意,因此,把董仲舒的这个观点看成是顽固保守是一个误解。

为什么这样讲呢?细读《贤良对策》的第三策,我们就会知道,在夏代之前,尧、舜、禹三位圣王是实行禅让的,这样,虽然政权出现了转移,但是天命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尧、舜、禹三位圣王的治国之道也就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这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夏、商、周三代的政权转移就不同了,汤、武都是通过革命改朝换代的,也就是说,天命已经变了,那么,治国之道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汉儒经常说的“夏上忠、殷上敬、周尚文”。尧舜禅让,并不是由于社会动乱,而汤武革命则是由于社会动乱,所以,董仲舒说:“由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当然,在变化之中,也会有不变的东西,所以他又说:“王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

所以说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实际上是一个历史规律的总结,因为他是一位大儒,熟知历史。有趣的是,董仲舒说出这个历史规律的目的不是劝汉武帝不变,恰恰是劝汉武帝改变,他说现在汉朝是在大乱之后建立的,所以汉朝的治国之道不能和周朝完全一致,而是要多多吸取夏朝质朴的施政特点。

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作为一代儒宗的董仲舒居然建议汉朝不要学习周朝而要学习夏朝,这似乎有些奇怪。但是如果考虑到《贤良对策》的历史背景,这一点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时的汉朝正在走向全面的繁盛,而汉武帝又是一位少年天子,盛世固然会带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会趋向错综复杂,甚至尖锐。大汉朝廷再对这些矛盾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就是黄老的“无为而治”已经不太现实,所以“有为”的儒学开始走向全面复兴。汉武帝“好儒”至少有二个原因,一是这位少年天子正雄心勃勃,希望作一个可以和前代圣王相比拟的好皇帝,二是盛世的财力支撑使他非常羡慕周代的礼乐文饰,他需要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为帝国装点门面。这两个原因前者对治国是积极的,后者对治国是消极的。我们当然不能低估汉武帝要做一个好皇帝的决心,但是他要大兴礼乐以争荣夸耀也是一个基本现实,董仲舒对此深有体察,所以他以非常委婉的语言来鼓励汉武帝发扬积极的方面,抑制消极的方面。这也就是他说“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的原因。

最后,笔者要指出的是,现代人对董仲舒的了解并不多,对他定格化的解读多有扭曲。实际上他是研究和阐发《春秋·公羊传》的伟大学者,而《春秋·公羊传》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会让许多现代人意想不到。“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这九个字曾经清清楚楚地出现在《史记》中,被司马迁引述过。董仲舒反复解释与宣说的“王道”,其定义权并不在帝王将相那里,而是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那里,在历史反复沉淀的公认原则那里,在以《春秋》为代表的六经正义那里,与其说董仲舒是要将儒学纳入封建专制的轨道,不如说他是要把封建专制纳入儒家“王道”的轨道。所以,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中国最早的“宪政”萌芽,而这一点,需要人们不断地深入了解。(阿杕原创,本文曾以别题发表在<百家讲坛>红版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