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言文半岛神韵声腔佳者李谷一阿杕原创文化 |
分类: 歌声的感悟 |
昨天,通过朋友的介绍,竟发现了一个文言圈子,很是高兴。我虽然绝非食古不化者,但对于文言文,还是非常喜欢。读《史记》与先秦诸子日久,也能写些蹩脚的句子。想起07年的一篇文言旧作,发上来,愿与同好者交流,且望方家指教。
李谷一新歌《半鸟神韵》听后感
张昌达何如人,吾不知也,读其词,意直而韵曲,爱深而情切,是作词之佳者也;曹明辉何如人,吾不知也,读其曲,风情俱茂,雅颂合壁,道高明而和不寡,带通俗而气不凡,是作曲之佳者也;李谷一何如人,则吾知也,是集大成,开一代歌风者也,是吾知其一,又知其二者也。
吾所谓知其一者,是谓其经典之作,如《知音》、《泪花流》、《清又纯》者,皆属深沉其情,须静虑秉心而听,皆属于今之浮燥世俗特立独行,由风入雅者也。
吾所谓知其二者,是知其于学院派之声腔,亦能大为也。
今民族唱法之学院派,备受垢病而风气不衰,何也,为其有功力、气息稳定、音色正润也。不能为此,而能独辟蹊径,歌之贤者也;能为此,不能为彼,亦歌之贤者也;能为此,亦能为彼,歌之圣者也。李老师《半岛神韵》之行腔,可兼此二者,为此为彼无碍,非歌之圣者而何?
听其歌也,音色清亮、婉润。其高音长音,颇类〈《想延安》者,中低之音则揉进通俗,而气声夹杂其间。无西洋之纤痕,有中华之韵味。
若曰:此歌于李老师一贯曲风不合,惟尝试耳。此言非也,君不闻《想延安》乎,是谷一之声也,君不闻《秋水伊人》乎,亦谷一之声也,此两曲之声岂同于《乡恋》、《知音》之声乎?惟后者流传久而广,而前者未晓于众也。李老师之曲风,变化千端,如万花之园耀于春,如千树之叶炫于秋,其声腔态度不恒一,皆适曲达妙,运于一心。故唱此曲,正李老师之本色,岂尝试之谓邪?
张氏之词好,吾岂知其声乎?曹氏之曲好,吾岂知其韵乎?惟闻李老师之演唱,吾知其声与韵矣,是吾之大幸也,是吾之大畅也,然后吾有大赞与深感也,不禁发乎声而润乎笔,其淋漓酣畅之至,大气磅礴之至,行云流水之至,声情并茂之至,可感而不可尽道其妙者,半岛神韵乎?谷一神韵乎?
始吾曾虑李老师年逾六旬,于新歌恐力有乏焉,每演出,曲目难度,常有忧心。今吾听《半岛神韵》之演唱,方知吾虑非也。吾反复听之,皆成喜悦,至忘食焉。一首歌曲,二式行腔,而高中低音穿跃自如,未有滞涉。高音者,中气足拔,如冲九霄;长音者,中气绵厚,如注江海,不同凡响,岂虚言哉!
当今之世,民歌常绌于通俗,欲振者虽乏力,然好听为之者,亦大有人。吾闻李老师之《半岛神韵》,愿其振民歌之颓势也,如其不然,愿其流传以成典也,如更其不然,愿所谓谷迷者,厚藏之,珍贵之,细斟之,深味之,推崇之,美赞之,一言以蔽之,此不可当之者,孰可当之。
(阿杕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