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荀子一代儒宗刘交《盐铁论》李斯韩非包丘子文化 |
分类: 文化随笔 |
我是不愿意写长文的,特别是读史的随笔之类。千字左右的文章最好,自认为合理的推测是有的,但绝不违背史实,包括不太另人注意的细节。所以在博文发表之前,我都会逐一进行核对,为的是不使谬种流传,害人害己。
今天说说大家也许很少听到的一个人,也就是李斯与韩非的另一个同学,包丘子(也作鲍丘子,又被称为浮丘伯)。
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读《盐铁论》的时候。《盐铁论》《毁学第十八》中说:“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芦……”
后来,又通读了《荀子》。《荀子》一书中出现过李斯的名字,却没有出现过包丘子。我想,他也许是在李斯和韩非之外与荀子相关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人,于是经常注意寻找他的踪迹。可惜在《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中都没有他的踪迹。也许司马迁忽略了他吧,也许他本没有那么重要吧。
近年以来,我为一代儒宗荀子的思想所倾倒,而李斯与韩非却都不是继承他的学术思想的人。尽管一些学者喋喋不休地讲着荀、李、韩的共通之处,甚至否定荀子为儒家,但那不过是胡说八道、自欺欺人罢了。于是我就更加想了解包丘子这个人。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读《汉书》《楚元王传》才找到了他的一些事迹。
《汉书》《楚元王传》开篇即说:“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等到后来,刘交被封为楚王,就任命他昔时的三位同学穆生、白生和申公为中大夫。吕太后称制时期,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就派他的儿子郢客和申公一起去学习,完成了学业。
虽然这些都是很简单的记载,但还是能够勾勒出包丘子的一个明显的轮廓:
首先,他是荀子的弟子,是李斯与韩非的同学,是刘邦的弟弟刘交和申公的老师。与李斯和韩非不同,他以一个儒者的本色生活在世间,最善长的就是《诗经》,在秦代焚书之后,仍使《诗经》,也许还有其它的许多儒典得以保存,并在汉代随着儒学的遂渐复兴而发扬光大。
其次,他终生过着较为清贫的生活,但是自得其乐。
第三,他很长寿。李斯入秦,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当在公元前247年,而吕太后称制的时期为公元前187年至公元前180年,由此说来,在李斯入秦60年后,他仍在传道、授业,那么他的年龄至少在80岁以上。
第四,他是秦汉之际儒学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史记》《儒林列传》中讲到申公的时候曾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由此说来,他还受到过汉代开国天子的接见。
第五,他的一生与李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一个继承和传播师学,一个反对和焚灭师学;一个甘心隐居于平民之中得养天年,一个走上了车裂云阳的不归之路;一个在史籍的混暗之处着名而始终默默无闻,一个在秦帝国的大厦倾覆之后的二千年中依然声名赫赫;一个始终是平凡的教师,一个登上了人臣无二的权力之巅。
但我始终认为,了解了他,则会使我们更加接近那位与孟子迥异的一代儒宗,也能了解许多个极为不同的人生。
200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