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热处理原理
(2011-07-06 09:18:31)
标签:
杂谈 |
金属热处理原理
绪
一、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二、热处理发展概况
1、民间技艺阶段
2、技术科学阶段(实验科学)— 金相学
1665年:显示了Ag—Pt组织、钢刀片的组织;
3、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热处理科学
本章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钢的室温组织,在加热过程的组织转变过程,即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其中包括: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形核、长大、残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等四个过程;奥氏体形成动力学及影响因素等;连续加热条件下奥氏体形成的特点;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难点:
学时:
包括绪论共6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方法。以材料科学基础(上)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本课程的学习。
本章思考题:
1、钢中奥氏体的点阵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及其在单胞中的最大含量。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3、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有何影响。
4、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5、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
6、试讨论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特点。
7、试讨论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8、试叙述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章
§1—1
一、热处理及其作用
二、钢临界温度
1、Fe—Fe3C相图上的临界温度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1—2
图1-1 珠光体和奥氏体自由能
|
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ΔG=ΔGV +ΔGS +ΔGe
式中:ΔGV为新相奥氏体与母相珠光体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ΔGS为形奥氏体时所增加的界面能;ΔGe为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其中ΔGV是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ΔGS 与ΔGe是相变的阻力。因为奥氏体在高温下形成,ΔGe一项较小,相变的主要阻力是ΔGS。从能量方程可以看出:
二、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一)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1、奥氏体的结构
(1)碳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
(2)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分布
(3)碳含量与点阵常数的关系
2、奥氏体的组织
在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所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如图1-4所示。
3、奥氏体的性能
(1)磁性:奥氏体具有顺磁性,故奥氏体钢又可作为无磁钢。
(2)比容: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这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积变化的目的。
(3)膨胀: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系数高出约一倍。故奥氏体钢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热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4)导热性: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因此,为避免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奥氏体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度加热。
(5)力学性能:奥氏体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形加工成形。因为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至密度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而使其热强性好。故奥氏体可作为高温用钢。
(二)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C%
我们可以看出: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铁原子的点阵改组,碳原子的扩散和渗碳体的溶解。实验证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符合一般的相变规律,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长大过程。共析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晶核的长大、残余渗碳体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等四个阶段。
1、奥氏体的形核
(1)形核条件
(2)形核部位
2、奥氏体的长大
共析钢奥氏体长大示意图 |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珠光体向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示意图 |
5、奥氏体非扩散形成简介
(1)无扩散形核,扩散长大;
(2)铁素体全部以无扩散方式转变为低碳的奥氏体;
(3)最近的研究成果: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直接受加热速度控制,快速加热可以为无扩散形核,而缓慢加热则以扩散方式形成。
三、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奥氏体形成动力学)
(一)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
1、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1)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0.86%钢a)奥氏体形成动力学曲线b)等温形成图 |
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
①在高于AC1温度保温时,奥氏体并不立即形成,而是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后,才开始形成。温度越高,所需时间越短。通常称为孕育期。
②奥氏体形成速度在整个过程中是不同的,开始时速度较慢,以后逐渐加快;在转变量达到50%时,转变速度达到极大值,以后转变速度又开始逐渐减慢。
③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所需的全部时间越短,即奥氏体的形成速度越快。换言之,随温度升高,奥氏体形成始终是加速的。
④在奥氏体刚刚形成后,还需一段时间使残留碳化物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3)过共析和亚共析碳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①过共析碳钢:原始组织为P+Cem,且P的数量随钢的C%增加而减少。
②亚共析碳钢:原始组织为P+F,且P的数量随钢的C%增加而增加。
(a)过共析钢(WC1.2%)和(b)亚共析钢(WC0.45%)奥氏体等温形成图 |
2、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分析
(1)奥氏体的形核率
(2)奥氏体晶体的长大速度G
……碳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铁素体和奥氏体界面处碳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
……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面间的碳浓度差。
负号表示下坡扩散。
由于碳在铁素体中的浓度梯度很小,故可以近似把 看作是0。上式可以改写为:
利用碳在渗碳体中的浓度梯度等于零的特点,可得界面向渗碳体中推移的速度表达式:
……渗碳体与奥氏体相界面间的碳浓度差。
……碳在奥氏体中的浓度梯度;
3、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1)温度
(2)碳含量
(3)原始组织的影响
(4)合金元素的影响
①通过对碳扩散速度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等,降低碳在奥氏体中扩散系数,推迟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o、Ni等增大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使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Si、Al等对碳原子的扩散系数影响不大,因此对奥氏体的形成无明显的影响。
②合金元素通过改变碳化物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通常使碳化物稳定提高的元素,将延缓奥氏体的形成。钢中加入W、Mo和其它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由于在钢中可以形成稳定性极高的特殊类型的碳化物,加热时不易溶解,将使奥氏体形成速度减慢。下面以Cr元素来说明。
Cr含量为2%及6%时,延缓奥氏体的形成,但Cr含量为11%时,奥氏体形成速度反而比6%时快。原因如下:
2%Cr时形成较稳定的不易溶解的(FeCr)3C,延缓奥氏体的形成;
6% Cr时形成更稳定的不易溶解的(FeCr)7C3,延缓奥氏体的形成;
11%Cr时形成含碳较少、较易溶解、稳定性较低的碳化物(FeCr)23C6,一方面(FeCr)23C6较不稳定,另一方面C%相同时可以形成更多的碳化物,从而使相界面面积增加,这些都会加速奥氏体的形成。
③对临界点的影响
合金元素的加入改变了临界点A1、A3、Acm的位置,并使它们成为一个温度范围,当温度一定时,临界点的变化相当于过热度的改变。
Ni、Mn、Cu等降低A1温度;Cr、Mo、Ti、Si、Al、W、V等升高A1温度。
④合金元素通过对原始组织的影响也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Ni、Mn等往往使珠光体细化,有利于奥氏体的形成。
2)合金钢中奥氏体均匀化
钢中的合金元素在原始组织各相中(F和Cem)分配是不均匀的,在退火状态下,碳化物形成元素主要集中在碳化物中,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则主要集中在铁素体中,合金元素这种不均匀分布,一直到碳化物溶解完毕后,还显著地保留在钢中,这样合金钢奥氏体形成后,除了碳的均匀化外,还要进行合金元素的均匀化。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小100-10000倍。此外,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会减小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将降低碳的均匀化速度,因此,合金钢均匀化所需时间常常比碳钢长得多。
(二)连续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升高
2、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
3、可以获得超细晶粒
4、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使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温度升高
5、快速连续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增大Cr-a降低,Cr-cem升高。
6、在超快速加热条件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点阵改组属于无扩散型相变。
四、奥氏体晶体长大及控制
(一)奥氏体晶粒度
nˊ=2Nˊ-1或n=2Nˊ+3
(二)晶粒长大与第二相颗粒的影响
1、晶粒长大的机理
2、第二项颗粒对晶粒长大的影响
r……第二相颗粒的半径;σ……界面能;f……单位体积内第二相颗粒的数目。
(三)影响奥氏体晶粒度的因素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2、加热速度
3、钢的含碳量的影响
4、脱氧剂及合金元素
5、原始组织
思
1、钢中奥氏体的点阵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及其在单胞中的最大含量。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3、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有何影响。
4、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5、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体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
6、试讨论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特点。
7、试讨论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8、试叙述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过程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