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的伞(原创系列散文3篇)

(2011-06-27 07:36:42)
标签:

文化、思想

                              

                  人生的尴尬
    当拥有七情六欲的我们在复杂的人生路上行进时,经常会遭遇到无可奈何、左右为难的境况,此时除了怀疑人生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质疑。
    然而,我们质疑的实质性的东西,却正是我们本身所派生出来的。此时,质疑也失去了依托。在有阳光的情况下,你怎么去消灭你的影子?
    尴尬在所难免。
    庞德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到:“他早在成名之前,便已厌倦了名声!”这是怎样一种凄凉的心境,这又是怎样一种无奈的独白!
    也许我们悲观得太简单?也许我们悲观得太具体?当那些曾经热爱生命的舒曼、海明威和川端康成们用自己的力量结束自己的生命时,难道他们结束的仅仅是他们人生的尴尬?
    前些年死于自己丈夫朦胧诗人顾城的利斧下的著名女诗人谢烨在其遗作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小木耳(顾谢之子—本文作者注),面对人的海岸,我们的孤独是一样的。我不能为你挡住世界,挡住你小小的心需要承担的伤害。在这丑陋和痛苦面前,我和你的柔弱相差无几。我是多么不愿意让你知道这份难以承受的悲伤啊。你才刚刚过了这小小的三岁生日,我们相依为命……对于我来说,生和死都将是悲伤的,我的尴尬是既不能真实也不能离开真实……”
    无论已过多少年,无论再过多少年,当我们反复读起这段文字时,除了默默流泪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继续生活下去,必将继续体验自己人生的尴尬。毫无疑问,理解这种人生的尴尬是不可回避的,也根本无法回避。意义也许正在此吧?
 
                   读《诗经》
    无论我们以哪一个角度或哪一种方式来审度,诗都是距离我们心灵最贴近的文学表达。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只是阐释这种观点的两个原始符号,有关诗的更多的内涵,则伴随着历史长河浩瀚而悠长。
    我有时会突发疑问:人类的先民们为什么营建了那么多辉煌千古的诗的王国,而今天的我们,却越来越远离诗的圣土,走到了另外的天地?这是否正昭示着我们和他们在与心灵对话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
    虽然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我们现在能够预言的,但缺少心灵话语的寂寞和痛苦却是我们现在能够感受的。
    《诗经》永远在那里散放着古老的芳香。那“关雎”的鸣声,无疑曾充实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那“河之洲”的水流,无疑曾浇灌了我们几千年的心田。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不去景仰那些创造《诗经》的先人们。
    三千年的诗韵啊,悠悠沁化着一代代人的灵魂。从那茫茫烟水中——我们看到静女袅袅而来,蒹葭丛中在水一方的伊人若隐若现;我们听到君子于役后思妇的哀怨,伐檀者愤怒的斧声;我们感到节南山民众忧国的情怀,正月里体恤民情的拳拳赤子之心……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切而鲜活,几乎不需要我们的感悟和想象。
    《诗经》早已成为一部象征性的典籍。《诗经》之后的屈原、李白们是否从《诗经》那里吸取过营养,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确信,从《诗经》那里传播下来的浓厚的人文和自然气息,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现代爱诗和写诗的人。

                      唐诗
    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词章或语句来表述内心里对唐诗的感受——那实在不是我的水平可以用语言的方式能够达到的一种愿望。浩浩千古,洋洋五万首全唐诗,就那么磅礴并辉煌着,清新并婉丽着,……如一轮永远的丽日和明月,照耀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文学的表达比真山真水更加雄丽,文学的表述比真实生活更让人感动,这种结果是由唐诗带来的。正如余光中先生《戏李白》一诗所云:“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阳山动/龙门开/而今黄河反从你的句中来/惊涛与豪笑/万里滔滔入海。”
    对唐诗的理解,还有什么比这种理解更贴切也更深刻呢?
    山河景物因唐诗的存在而更加风景;喜怒哀乐因唐诗的存在而更加直接。
    那远离故土思乡心切的漂泊游子,那整日为生活奔波劳累的芸芸众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静心捧读一册唐诗,总能从中获得一种深切肺腑的慰籍,总能承受一次纯粹人性的洗礼。
    历经三百年的唐朝,在把中国卓然于世界的同时,又以其特有的魅力孕育了烁烁灿灿的唐诗。
    心甘情愿地被唐诗感染,身不由己地为唐诗骄傲。唐诗给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子孙赖以生生不息的永远的精神食粮。

 

    【博主话语】:岁月匆匆,时光飞逝。草萌在“休养生息”期间其实一点也没有“闲着”,写作《人生论语》让我时常陷入困惑之中,创作小说更是令我苦不堪言,此时,只有钟爱的歌声解脱我的灵魂离开“苦海”……感谢网友们一直的陪伴和牵挂,为了不让大家等待太久、失望太久,今将过去已经发表了的3篇小散文“更新”出来,期待各位好朋友批评指导!下期博文预告——9月22号发表《思想的伞》(“且读且议”原创读书系列杂谈之十二)


     本博客刊发所有博文均属原创,有意转载、引用或选载者,敬请告知本博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