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散文
前几年散文走俏,谈散文的文章便多起来。笔者先后从一些报刊上读到的这类文章,大都是讲散文如何难作、散文作者如何了不起之类的意思。我考证了一下,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出自一些自称“新散文作者”的笔端。现在,我这个“杂手”也来说说散文,算是放个“马后炮”,目的只是为了给眼下有点“沉寂”的文学论坛增添一点声音。
1、有人把散文与其它文体视为同等重要和难写,这一点我们应该分开来论。所有文体同等重要肯定没问题(即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在“文法”面前也应该“文文平等”),但是如果说所有文体同等难写则未必。君不见,有很多人就是老了,才思枯竭了,激情没有了,写不了诗歌也写不了小说,就只好写点回忆录之类的散文。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世界上也没有哪位作家是靠写散文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此乃另一个话题,留待以后再论。)诗、小说、散文虽然都是一种文体,但毕竟不是同一种类,肯定会有难易之别。记得有位前辈作家曾说过,青年人写诗,中年人写小说,老年人写散文。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年龄问题吧?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说“散文是搞其他形式创作的基础”,这句话已经比较恰当地摆正了散文在各类文体中的位置。“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是关键,缺它不可。很难设想一个连散文都写不好的人能写好诗歌和小说。但是,会写诗歌和小说的人应该都会写散文。把余光中先生所说散文是“基础”理解为浅薄和幼稚,这实在是对余老先生的误解。
认为散文容易写,并不等于侮辱和蔑视散文;而认为散文难写,也说明不了就是很尊重散文。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和表达方式,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标准和层次。说散文在写作技术(技巧)上比较简单一些,这丝毫也降低不了散文的客观价值。倒是把散文的功用随意地进行夸大,似乎正是对散文的一种“捧杀”伤害。
2、并不仅仅是写出优秀的散文需要耐住寂寞,写出什么优秀的作品不需要耐住寂寞呢?只要你想写出高质量的好作品,都得耐住寂寞。当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作家,但他们写出来的是什么玩意儿,读者最明白。
有位“新散文作者”夸口说:“写散文者更能抛却功利的东西,全身心的投入。”这实在是对散文作者的一种偏激歌颂,不仅诗歌和小说作者无法承受,相信写散文者也难以认同。况且,此观点由写散文者自己提出来,已经证明这位散文作者耐不住“寂寞”了。
3、“为了拯救散文,要打破原有的一切束缚!”这的确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散文需要“拯救”?什么是“原有的一切束缚”?当我们打破原有的一切束缚而创立了所谓“新型散文”时,是不是同样步入了自己的模式?目前很多报刊上发表的“新散文”不是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束缚”吗?
已经有作家看到了散文界的危机。散文作家周涛先生将散文比作“文学客厅”,谁都可以一屁股坐下来赖着不走,神聊胡侃,散文于是就真的“繁荣”起来。高洪波则说,事实上“散文热”正在形成“客厅效应”……不过这年头时髦的东西太多,有热就有冷,有涨就有落,故而高洪波“斗胆”给散文大家们提个醒:别把散文加偏旁,成为“撒文”。(以上均见高洪波《散文,别加偏旁》)
文无定规。散文的存在和发展应任其自然,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因素决定散文的兴衰存亡。强求未必有好的结果。
4、一个时代往往会派生出一个时代特有的主体文学形式,这是中外文学史所证明的。中国文学有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欧洲文学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神话、史诗,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民谣,文艺复兴的小说和戏剧,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体的繁荣都具有典型的历史时代性,不是我们想让哪种文体繁荣就能繁荣得了的。
在此,我非常能够理解那些“新散文作者”们渴求引起人们重视的愿望,但是,散文的未来究竟如何,我们只能以平静的心情等待着。
【博主话语】:感谢广大网友长期以来给予本博客的关注和支持!近期工作很忙,只能对当天在本博客发表评论的网友进行回访!下期博文预告——12月1号发表《人生论语》(系列连载之十)
本博客刊发所有博文均属原创作品,有意转载、引用或选载者,敬请告知本博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