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 想 的 伞(原创系列散文3篇)

(2009-07-23 07:47:37)
标签:

文化、思想

             曲阜

    一座东方文化的古墓。一片阴郁的苍穹笼盖一方沃土,无语无歌。

    历史是一口井,一代人有一代人挖掘的角度和深度。而井中之人,却永难跳到井边说几句自己的话。

    东方文明的种子落在大地上,没有得到强壮的繁衍,而是在岁月的风中变质和腐败。

    曲阜,一种纯粹的堕落在一个辽远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片圣人之光。

    四周是贫穷落后的田园。而府内、庙里、林中,则阴森庄严飞龙跑虎良辰美景让无聊的游人莫名惊诧豪情满怀。

    无话可说。

    风雨几千年,丧钟几次敲响却不见送丧的队伍。一个早已朽枯的影子,成为一尊圣明的偶像。

    只能坐下来沉思。只能一遍遍哽咽。

    伟大的呐喊只是无奈的呻吟。

    曲阜,封建的云雨日夜沐浴着大街小巷传响的呓语。

    走不出一种统治。站着,只能徘徊,徘徊祖祖辈辈的脚印;坐着,只能流泪,流千百年苦涩的记忆。

    苍老的思想之梦,撑一顶华盖给人以无尽的安慰。

    走不出一种声音。两千年众生,走不出尼山的啼哭;两千年人间烟云,朗读一本《论语》。

    悲剧依旧上演着人们经历过的故事。

    一种感受是痛苦万分的感受。

    曲阜,会有一天涌一股江洪把“古墓”冲垮么?会有一天刮一阵清风将苍穹晴朗么?

 

               泰山

    并不仅仅是一级压在人们心上的台阶。

    孔夫子的一次登临,使后来无数登临的人不再看山外的山,使后来无数登临的人有了一轮硕大的月永照的天堂。

    此时,世纪风便浩浩荡荡地将“一览众山小”的炎黄子孙吹到愚昧的荒原翩舞,推到夜郎国闭塞的角落乐歌。

    人为的巨神依旧挑着东方的太阳,引发匍匐在脚下的魂灵们幻想联翩。

    从此没有忧思之苦。从此山的影子成为欣赏者的梦园。从此探海石仅仅是一块毫无灵气的石头。石头不会走到海边去弄潮。

    苍鹰渐渐断绝褐色的音符。拾级而上的人们却兴高采烈,大发豪情,将诗语和文字涂满每一方石块,将期盼虔诚地化入香气缭绕的暮鼓晨钟。

    岁月不醒。谁来凿这历史的古迹旧踪为一堵壁画,以其岁月的灵光,照耀我们一代代走出荒原的旅程,辉煌我们一代代走出闭塞角落的日子!

    古梦悠然,如日如月。混沌的岩浆凝成我们永读不倦的碑文,古老的太阳升成我们永看不厌的风景。中国人何朝何夕才能用心登上这级不仅仅是台阶的台阶呀!

    开满灿烂文化奇葩的文明古国,赶快炸一声惊雷,震荡出一群新世纪连绵不断的峰峦吧,让黄皮肤黑眼睛的人从此做清醒的求索者和攀登者!

 

              沂蒙山

    有泪痕早已浸透了所有的石头,走一趟你会明白什么叫愿望;有历史早已成为朗朗读书声,听一遍你的足音会响一路呐喊。

    是历代山里人用生命凿成的回音壁,叩一次你一辈子都想哭。亘古的日月亮成这里不灭的光明。岁岁年年,生活的绳子拉着人们踏过沟沟洼洼的土地。

    于是,穿补丁衣裳的山民能吹响黄铜唢呐去迎接一种岁月;于是,村头不停转动的石磨能碾园无数梦想的影子。

    这里花开花落都是期待。

    村落随山势绵延着一幅古画。我们要读它就要读出血的印迹,读出浓浓淡淡的渴盼。

    每一个山脊都曾涂满一种高亢的歌声呵!于今山里人都还能哼这歌声为怀念。哼成安慰,哼成企望,哼成四十年激越诗情沉痛的叠印。

    当凝重的山风吹出沂蒙山歌,山里人便有了一种想象,一种意志。沂蒙山歌是顽强生命走出的风景线。

    有万千永恒的魂魄就栖息在这风景线上。

    有万千明亮的眼睛就瞩望在这风景线上。

 

     

    【博主话语】:以上3篇相继发表于1990年第2期《哲理诗刊》、1989年6月26日《齐鲁晚报》、1989年9月11日《青年之友》这次给大家换换“口味”,贴上3篇早已发表的“旅游随笔”。敬请喜欢此类文稿者留意阅读和收藏!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继续申明,我对来本博客发表的所有评论和留言永远都不删除,而且会尽量在当天(有特殊原因除外)予以真诚地回复!下期博文预告——7月28号刊发《人生论语》(系列连载之六)

 

    本博客刊发所有博文均属原创作品,有意转载、引用或选载者,敬请告知本博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