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中云 刘成礼
2、 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把我们已经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得以实施并加以验证。怎么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改变?那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这是学习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学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实践也是检验所有问题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我们前面提到人生成功需要从改变开始,而朝向成功的改变中就有一条是“改变行为模式”。这里所说的“行为模式”就是指人的具体行动,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实践是实行自己的主张或履行自己的诺言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时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们说“实践出真知”,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实自己改变的实际情况,才能验证自己究竟有了多大的进步。实践是实实在在地践行,是一种用客观的行动方式对自身的想法予以承诺和确认。人是实践行为最重要的主体。人不仅是一个思维者、一个认识者,而且还肯定是一个实践者。
人为什么要实践?因为人只有通过行动、做事,才能解决影响自身生存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人类已经在几千年的磨砺中,逐步认识到现实的客观事物和环境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到人具有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行为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以期实现生存发展目标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已经确切地知道实践是人类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人类离开了实践将一事无成。全部人类历史,就是由一代代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得以构造和完成的。人的自身以及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是以人的活动为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实践的最基本表现形式归纳为:①改变自然界并使自然界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这种实践形式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②以调整和改变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③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除以上3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苏联教育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亚说:“书籍虽然有巨大的意义,但不是受教育的唯一源泉,我们还应当从生活中学习。”这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所在。“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好“无字之书”,要我们从大社会、自然界这两个大课堂里体会、感受知识,增长见闻,充实思想。毛泽东曾经反复提出:“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这也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和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实践做出全面的、科学的考察和规定,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进了哲学,由此制定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旧唯物主义所无法完成的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任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表现得日益明朗,致使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也不得不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反映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实践的意义,但它否认实践的客观性。这实际上是在自我否认,因为实践是最明显的客观存在。
《三国志》中刘备对袁绍有这样一个评价:“多谋而寡断,难成大器。”实际的确如此,袁绍在谋略上并不输于当时的其他诸侯,至少不输于刘备,但是他却有谋而无勇,往往让很多美妙的想法仅仅局限于一种空想阶段,缺乏实际操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最后只能落个被曹操灭亡的悲剧下场。所以,当我们一旦有了正确的决策和思路,就要当机立断进行实践,切不可贻误战机。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学习本身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而实践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在整个实践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和升华。所以,实践也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实上这个“方恨少”正是在实践中才可能体会到的感受。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实践。
3、改变是一种永远的动态系统
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是一个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的运动着的星球,而且我们地球所处的宇宙,又是一个由“无数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比广大的空间和无穷无尽的时间之中”的目前人类的“未知世界”,所以,在我们眼中看到的以及没有看到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的。这种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它的客观存在,促使我们不得不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或社会,为了我们的人生能活得踏实而精彩,必须要把“改变”立为一种坐标,让“改变”作为一种基本的常态来伴随我们的生命。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改变,绝不是那种没有自己的原则和主见,遇到关键事情时就人云亦云、风吹二面倒、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式的“改变”。其实这种“改变”也根本不能叫改变,准确说应该叫摇摆不定,叫朝令夕改,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只是在玩着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然后再自我否定的游戏,其实质应归属于“变色龙”之流。我们所倡导的改变,是在一定原则基础上的灵活,在一定主见指引下的变通,或者说是一种生命本源上实质性的飞跃。如果我们每个人回头看一看,然后再想一想,在这么多年走过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实际上一直是处于一个逐渐修正自己、蜕变自身的过程之中。我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我们的信念、充实了我们的生命、实现或验证了我们的理想和愿望。
自我本身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未知的前方总有一个美妙的景致在那里招摇。那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毫无疑问,我们的一生都是在朝着这个拥有“美妙的景致”的未知的前方做着努力,做着我们或切实或不切实的实践性行动。但是,有很多现实生活着的人们,由于没有一个全方位的运动变化性的思维理念,弄不明白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转化关系,往往很容易被一种事物假象或现象所迷惑。这种迷惑表现在实际生活中就造成一些人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例如,我们都知道只有日出才能导致黎明前的鸡叫,然而现实中却总有一些人认为是黎明前的鸡叫导致日出;我们都知道市场原则应该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应该是价格决定价值,但是在我们的股市里,牵引绝大部分人操作的绳子那端是价格变化而不是股票的实际价值;我们都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荣誉和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可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贪财铤而走险,不顾道义廉耻,最后落得身败名裂,连生命都搭了进去;我们都知道做人以诚实厚道为根本,然而却总有一些人认为说实话做实事是笨蛋在吃亏,说假话不办实事是聪明人在沾光……诸于此类,实际上这些人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只是没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才导致在他们眼中和心里——现象掩盖了本质,表象末节代替了客观主体。如果他们真正认识到现象永远不能代替本质,而本质却可以决定现象,那么,他们还会干那本末倒置、舍本逐末的事情吗?
我曾在新浪网的“爱问。知识人”里面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地球是斜着身子(即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呈23.26度夹角——作者注)绕太阳公转?网友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说地球是在玩非主流,有说地球这样转舒服些,有说这是上帝安排的,还有的说这可不是我弄坏的,当然也有依据“十万个为什么”上的答案做解释的(即地球形成初期被来自宇宙空间的另一颗星球撞歪了)。其实,现在连科学家也没有弄明白地球为什么是以现在这个角度而不是另外的角度倾斜着绕太阳运转。未知的东西有待未来人们去探索,就现在已知的内容,我们可做以现——
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这句话有两个关键内容“斜着身子”和“绕太阳公转”。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地球之所以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是因为有一个23.26度的黄赤交角(即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也正是因为有这个黄赤交角,才使得地球南北半球能够产生四季。如果地球是正着身子公转,我们就享受不到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所带来的景致的变化乐趣了。这是多么奇妙的自然现象啊!我们认为,地球上有人类及其他生命,应该也和黄赤交角的存在有明显的关系,而生命的存在,说明地球不是一般的星球而是很奇妙的星球。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连生命这样伟大的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地球,还有什么奇妙的事情不应该出现呢?由此推想,是不是宇宙中所有的物体在运动时都是“歪斜”着运动?不知道的星球我们不好妄加评论,现在已知的太阳系的8大行星(原来是9大行星,现在把冥王星开除了)都是在“歪斜”着运动,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歪斜”着运动,这实在是宇宙间即奇妙又神秘的现象。
恩格斯说:“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态和性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被认识。”这就是说,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物体的外在形态只不过是运动的表现形式而已。
2008年美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中国大陆首富刘永行给自己定的信条是:“每天改善千分之一,10年坚持,20年坚持,25年下来,能力增长是一万倍。”他建言企业家,平常做事情,要扬长避短,“比如我自己,长项不是做公关、拿土地、上市、做金融,也不是资本运作,我只能做自己熟悉的领域(饲料加工——作者注)。”刘永行非常通晓事物的变化特性,他经常对一些自己的同行们说:“有困难的时候,接受它,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要抱怨。”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会变化,实力也会变化,度过眼前的困难,前面就是光明的。“困难之中,既是投资的最好时候,也是检讨失误的最好时候,更是做重大决定的最好时候。”他说,低谷时期做的决定,常常比高峰时做的决定更有价值。
刘永行的这些朴素的大实话,难道不能给我们很多很好的启迪吗?要相信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现在好的也许会在未来变得更好,但也可能会变得不好甚至很糟糕;现在不好的当然也可能在未来变得更不好,但也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变好甚至变得非常精彩。总之,我们一定要有变化发展的眼光,要有动态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象一台老虎机,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秒会蹦出什么来。”事实正是如此,未来(下一秒之后)是个永远的未知数,是个永远充满神秘、充满变化的人类的期待。这就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未来世界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变化。一个人如果墨守成规或者固步自封,其结局肯定是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关于人生认识的哲学领域,有“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否还有第四境界以及更多的境界,这应该是个可以考虑的问题,暂时提出来放在这里以供未来对此有兴趣的人探讨——作者小语)人生三重境界的说法充满了一种智慧和悟性,值得我们细心品味。第三境界是“三重境界”的大境界,到这一境界就是返璞归真了。这个大境界本来是人天生带来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被人们在无意间丢弃了,只是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人们蓦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原来我们丢弃的恰恰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现在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只有在生命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从“第一境界”到“第二境界”然后逐步升华到“第三境界”,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反复强调的动态系统过程。
据说,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先圣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话,这句话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让他高兴的时候不会忘乎所以,忧伤的时候能够找到快乐,并且始终保持勤勉,兢兢业业地工作和生活。但是,他醒来后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句话来,于是,他召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说了那个梦,要他们把那句话想出来。所罗门王还拿出一颗大钻戒,递给老臣们说:“你们如果想出来那句话,就把它雕刻在戒面上。我要把这颗戒指天天戴在手上。”一个星期后,几位老臣来送还钻戒。戒面上已刻上了一句十分简单的话:“这也会过去。”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一切的一切都会过去。就象某句歌词所说“轻轻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所知道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物极必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很远吗”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告诉着我们一个道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曹操在《龟虽寿》一诗里有这样的诗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些诗句不仅新颖别致,而且极具哲理性思考。那时候的曹操已经很明白,所有事物都是有始有终、有发展有变化的。这就是他的超人之处。要知道,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生活的三国时期,才刚刚公元后一百多年左右,离信奉长生不老术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统治时期才相差不到400年,那时的人们仍然非常相信神鬼说,相信道教的长生不老说,而曹操在那时居然能“鹤立鸡群”地提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的观点,实在是太超前太有才了!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很多人也未必真正弄明白了这个道理。“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里所说的“养怡”是指培养开心快乐的性情,而“永年”不是长生不老,是现在我们所说寿终正寝的意思。一个人能活到足够“老”的时候的死亡,才能叫“寿终正寝”,才能叫“可得永年”。
应该说,宇宙间任何物质体(包括有生命和没生命的物质体),都是在一种“生老病死”的运动变化循环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认为,运动和变化这个永远的动态系统,既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主体命题,也是整个宇宙的核心内容。
本文未完待续。本博所发作品均属原创作品,凡有意转载、引用、发表者,请与本博主取得联系!欢迎广大网友读后继续发表您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