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哈巴茹阿特》在印度拍成电视连续剧,每天晚上播放时,万人空巷,收视率空前。就像以前,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期间,也是这样,那期间,刑事犯罪率急剧下降。
《玛哈巴茹阿特》所记载的事实发生在印度,但其中蕴含的智慧,知识,人生哲理,道德,艺术,等等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就像《孙子兵法》来自中国,而目前许多国外企业或军事部门纷纷采用而成为人类的财产,《玛哈巴茹阿特》也是这样,几年前,经济日报刊登名为《薄伽梵歌》和《孙子兵法》的文章,进行了比较,得出共同的要点。
《玛哈巴茹阿特》以前在中国译为摩诃婆罗多,意译为“伟大的巴茹阿特”,直译为“玛哈巴茹阿特”。
“巴茹阿特”有两个意思,一个指的是一名国王叫巴茹阿特,另一个指的是巴茹阿特·瓦尔沙,专指印度。当时,全世界都在一个国家,一面旗帜的统治下,只有一个帝王。
印度有两大史诗,一个是《茹阿玛延纳》,另一个就是《玛哈巴茹阿特》了。《玛哈巴茹阿特》共有十万多诗节,比古代欧洲的两个著名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加一起的诗节还要多。
《玛哈巴茹阿特》讲述的是五千年前的历史,不是神话小说,而是历史事实。现代人类历史记载从五千年开始,并没有五千年之前的历史记载,《玛哈巴茹阿特》为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部分记载。
《玛哈巴茹阿特》原著的作者叫维亚萨戴瓦,在印度享有声誉,他被誉为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的文学化身,本书以库茹之野(kurushetra)战争为基点。维亚萨戴瓦目睹了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战争结束后。他口述这本书,由象头神甘内什执笔写成,第一次公开面世的时候是在帕瑞克希特王的儿子加纳梅佳亚王的皇宫咏颂的。
我国曾出版过《玛哈巴茹阿特》,所翻译的情节基本符合原著。略有不同的是人物的名称比较中国化,比如奎师那 译为 黑天,朵帕缇译为 黑公主
等等。新版本的《玛哈巴茹阿特》,人物名称忠实了原著。更清楚地明白了书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玛哈巴茹阿特》不是一部普通的小说,按照经典的说法,如果文著中涉及神,就不是普通的文著。《玛哈巴茹阿特》有至尊人格首神奎师那的显现,便赋予此书非凡的意义,这也是作者的初衷。
维亚萨戴瓦预见到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特点,对哲学不感兴趣,对故事倒是情有独钟。所以他巧妙地把韦达智慧以故事的形式---《玛哈巴茹阿特》呈现出来,以使读者在饶有兴趣地阅读故事的同时,得到灵性哲学的启蒙。
书中最有意义的是《薄伽梵歌》。那是在战争即将打响的几十分钟内,奎师那向他的朋友兼门徒阿尔诸那讲说了被誉为韦达知识精华的《薄伽梵歌》。几百页的《薄伽梵歌》,在《玛哈巴茹阿特》中,竟被浓缩在一章之中,几页之内,惊叹奎师那简练的言语把这博大精深的超然知识呈现出来!正因为《薄伽梵歌》,《玛哈巴茹阿特》被誉为第五部韦达经。
《玛哈巴茹阿特》描述的库茹之野战争发生在现在的印度的库茹柴陀,科学家曾在此地进行科学考察,得出结论说,这里曾发生过核战争。读完《玛哈巴茹阿特》,便可以知道,这场战争持续了18天,死亡五亿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阵亡二千多万人。
当时,世界各地的上百位诸侯国参与了战争,由我国著名学者金克木等人翻译的五卷本《摩诃婆罗多》第3卷,第6篇《比师玛篇》,第10章,第64诗节(465页),当中提到了中国,原文如下:“还有一些北方的居民......摩罗达、支那、陀舍摩利佳,这些是查锤亚以及外夏和舒爪的居住地。”。
按照《玛哈巴茹阿特》所说,当时使用了各种武器,比如梵射光武器就非核武器可比,核武器属于火武器,那场战争使用了我们现在无法得知的更先进的武器,比如水武器,空气武器,风武器,霹雳武器,雷电武器,梵射光武器------有一些是属于更精微的武器,核武器仅仅属于粗糙武器,水武器便能克之。《玛哈巴茹阿特》一书提供了这些。
更有意义是的《玛哈巴茹阿特》提供了《薄伽梵歌》,人生的指导全书,提供了奎师那,至尊人格首神,而非一位历史人物。到了战争开始前,奎师那作为和平使者去谈判,看看他的陈词,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超然的感官享乐。除此之外,还有各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以满足各个层面的读者,道德伦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真是精品一族。推荐如有幸得之,不妨拜读一下。或许拜读了此书,对《薄伽梵歌》会有新的看法呢!
最后,让我虔敬的顶拜《玛哈巴茹阿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