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2021-04-24 22:51:32)
标签:

乡村考察

通安镇

树山村

分类: 团队活动及其他【创意无限】

/张淑娴

 春游浩荡,在年年、寒食梨花时节,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太湖之滨的通安镇树山村,展开了一场以“观其景、品其韵、悟其行”为目标的乡村认知。

1.观其景,初识树山物华

1.1扎根乡村,以特田建设明晰江苏路径

 “十四五”规划中“乡村建设行动”的提出,为新时代乡村规划及其建设活动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实践,历经前后五年的精心打磨,已初见成效。树山村正基于此,以特田打造为契机,让农村资产合理体现价值,充分激活乡村内生活力的江苏路径成功探索(如图1)。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1.2品牌效应,以三宝名片共促村庄发展

 春赏梨花、夏尝果实、秋品湖鲜、冬泡温泉,是作为游览者对树山村的最初认知,从侧面也反映着,树山村所打造的“树山三宝”、“一宿一品”等一系列村旅合作品牌项目已然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保持其自然本底风貌的同时,引入相关业态,直接或间接撬动着村庄三农经济发展现况,赋予着乡村旅游更多内涵。

2.品其韵,细赏山含画意

2.1树坞镶嵌,自然形胜促资源增值流转

 树山村根植大阳山脉,村内山、水、林、田四素同构。在花木深处,窥见三山五坞掩映其间,树坞镶嵌,意趣底蕴悠长。通过种植梨树、杨梅树等具有村庄自身特色的果树、茶园,延续原有田园牧歌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其优越的自然形胜优势,立足村庄资源增值流转,增收效益(如图2)。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2.2双链耦合,农旅互促服务目标人群

 树山村的发展多依托于特色农业基础,通过不断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一产+三产”双轮驱动的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以“主题游线+四季节庆”的方式,先后举办“树山梨花旅游文化节”、创办“树山儿童文学馆”、“江南网络文学创作基地”、鼓励农家乐、民宿、文创街区等多业态形式(如图3),融情于景、互动于民,实现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全方位打造农旅双链融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2.3基建设施完善,保障村庄运营动力

 村庄在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基建配套上,都体现出建设者们在运营管理过程中贴合文脉、融于山坞的“小心思”。例如,路灯上的梨花纹案、街角石凳上的灵动彩绘、戈家坞可爱的御守泥塑(如图4)……,点点匠心,都是对乡土文化、山水诗居的最佳诠释。以完善的配套设施,保障村民生产生活、游人登高赏玩的切实所需,让我们能够真切的,在不同视角,达到抬头望山、放眼望村、俯首依田,视野可及尽触曼妙风景的美好意境。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3.悟其行,认知营建模式

3.1陪伴式乡村规划,共建专属场景记忆

 早在上学期便听闻,通安的树山,是一个有着规划师驻村、陪伴式成长的村庄,对它就早已充满了好奇。通过对村庄的深入认知,发现,“陪伴式”的赋能,是跳出了以物质空间建设的乡建思路,以规划师的专业素养与深度介入,陪伴整个村庄的整合、导入、运管发展等多个空间维度的动态发展,发挥出作为规划工作者更大作用地为乡村发展赋能。由此,共同建造属于乡村、村民、建设者的专属场景记忆。

3.2多元运营建设模式,共缔乡村创客文化

 树山村发展的运营模式为以树山村村委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制定相关发展规划与政策实施,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现今已形成“村委会+村民”、“村委会+企业”、“企业+村民”三者互促的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引导村民更加广泛的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监督的全过程,他们或成为村内农家乐、民宿的主人,集市的摊贩,村庄环境的维护者等等,使得村民更好的融入村庄建设、理解村庄规划的真实内涵,极大限度上促进各开发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4.问题与思考

 无疑,树山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样板,为江南地区、尤其是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参考。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仍发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如图5)。一是乡村在大力开展民宿、农家乐新经济的同时,其村屋建筑风貌迥异、构件不一,与周边民居易产生体量与视觉上的违和感;二是村庄服务业业态良莠不齐,部分为中高端小资经济,仅着眼于场景式消费的虚拟效应,未扎根村庄实体经济发展现状;三是淡季游客粘性不足现象明显,如何从根本上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得“二次乃至多次消费”成为可能,是未来树山村长久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三山五垛处,小隐在市间——通安镇树山村认知小记

       故而提出相应建设建议,首先可以通过对村庄房屋改造工程进行标准制定,统一构件、色彩、风貌基准;其次,制定相应准入市场准则,有针对性的做出客源分析,不仅着眼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双重魅力,更着眼于细处游客体验观感层面,展开场景化、仪式化、参与化、消费化、系统化的多梯度氛围营造;最后,做好针对旅游淡季、旺季的不同建设计划,以创客群体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自身活力,带动村庄长远发展,实现“输血”与“造血”的有机循环。

5.认知小结

白锦无纹,我们惊羡于小小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园牧歌般的简雅生活方式,以地缘与血缘关系为纽带,良田美池俱全、怡然自乐融洽的淳朴邻里关系。登高远眺,我们更惊慕于在纷纷扰扰的都市之中,有这样一座村庄,延续着空间更迭演变下所特有的肌理面貌。在透过层层雾霭掩映下的树林荫蔽间,显得格外古老宁静、悠远苍凉。

一树梨花一溪月,寻梦树山、和光同尘与时疏,庆幸我们能够偶然间觅得一处静谧天地,偷得半日浮生好光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