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一隅,灯火万千——记双塔市集的行与悟

标签:
城市考察双塔市集 |
分类: 团队活动及其他【创意无限】 |
文/张淑娴
2021年1月15日的清晨,我们研一,一行四人来到了双塔市集,开启了“达达小分队”的第一次打卡行动,在人群熙攘、烟火十足的市集上,行走、观察,感知城市。
1.“双塔市集”之印象初解
1.1 以流定性,复兴城市文化场域
双塔市集,在空间功能组织上,以附设式的摊位摆放形式,曲折环绕,赋予市集以流动的生机。主要分为小吃集合区、市集外围店铺区和蔬菜区,各个片区之间通过打造不同的市集主题,辅以贩卖鲜花、小物件等新的市场业态,营造着各具特色的购买体验(如图1)。
1.2 以“×”切入,打造城市创意美学
在标识系统上,以苏州古文化为切入点,实现古今生活场景交融辉映的实时转变。选取“苏州码子”——旧时账簿中用以表示数目的符号“×”,作为双塔市集的文化标志,广泛运用于大小摊位的编号之中,赋予了现代市集所特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如图2)。
1.3 以情为脉,串联生活场景记忆
在市井生活场景的细部刻画上,通过如“四季三餐,买菜做饭”、“阿要来点大白菜?嫩的嘞”,诸如此类富有人情味的“小短句”(如图3),让老城居民、游人,在茶米油盐之余,细品姑苏千年古韵、人间百态滋味,感知来源于生活的点滴幸福。
2.“双塔市集”之问题探讨与路径探究
2.1 问题探讨:内生动力与外力助推,难以协调一致
而在现阶段城市规划的更新改造进程中,双塔市集无疑已成为苏州新的网红打卡地,完成了从“菜场”到“市集”,这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转变。但我们也发现了如下问题,第一,市集内部与外部空间联系不强、过渡不显;第二,过度强调其文化场域属性而忽视内在服务本质,过多刻画小资情调,与宣扬苏州古文化、市井生活的初衷背道而驰。第三,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亦给古城原有的生活场景带来变化,菜贩与周边居民、游客三者之间利益调配机制难以兼顾。
2.2 解决路径:三生共通,城景共融,构筑富有文化内涵的社会空间
由此,提出以下解决措施,首先,积极利用好市集内部与外部的过渡消极空间,展开古城文化相关策展活动,实现生产、生活场景的共通共融;其次,融入苏州评弹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下,体验苏州文化气息,打造区域内,与平江路、观前街等文化场所的协同联动效应;最后,坚持以人为本,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处理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商家在享受市集提质改造成果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相关义务。
3.“双塔市集”之调研小结
愚以为,究其本质,双塔市集即将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如何协调好现今生活方式与历史文脉之间的协同。在其未来发展中,如何将古城社区生活的缩影更好的在微场景中体现。但无疑,它是城市更新改造设计中的一个新型范式,是一个将城市历史文化肌理与特定社会空间结合发展的成功试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在下一次的“拜访”中,我们也期待着,可以更加欢喜地与那万般人间烟火、市井气息撞个满怀,共赏枕河人家的姑苏美景(如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