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文献综述----相关研究参考样本
(2020-08-15 17:01:53)
标签:
硕士论文 |
分类: 导师指导【桃李之教】 |
文/朱建达
相关研究的综述是对与本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综述应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1)分类甲
围绕本研究的切入点,对“分类A”文献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
(2)分类乙
……
(1)相关的“文献”。一般是指涉及本项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等,直接相关的、关系十分密切的“文献”。关系不大的文献,一般不列入。
(2)“分类”可以分1-2个层次进行。如可以分为国外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综述;或对各相关研究直接进行分类综述。分类可以在大类基础上在细分小项。
同时,应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或评述。归纳总结或评述,可以紧接着各类综述后做出表述,也可以在全部的相关研究阐述后,统一做出表述。要分层进行,分段表述。
相关研究的综述,一般是对国家战略,核心期刊、专业权威期刊,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专业顶尖高校硕士论文,重要研究课题等相关成果进行的。
例如:高好好同学的硕士论文《市井的延续:苏州住区街道生活氛围营造研究》,其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其相关研究综述:
2.2.2城市住区街道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后,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共同推动下,国外的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涌入,国内的城市规划实践纷纷借鉴西方理论体系,同时也结合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基因,共同编织塑造了纷繁复杂的中国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 其中有关城市街道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街道发展与演变、街道空间与街道美学、街道形态与城市交通、街道的人性化设计、街道与文化等。
(1)街道发展与演变
大多数研究都是结合某个城市或地区来展开,根据城市或地区的不同特征,研究成果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研究目的大致相似,都是通过对街道演变的历程梳理和分析,反思现有规划建设方式的不足,以期找到延续城市文脉或传统风貌的路径。研究成果示例如下:
邱枫对民国以来宁波老城的街道形态演变作了清晰梳理。探寻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水与“城”和水与“市”的双重关系,强调了水系在江南水乡城市中的重要意义。虽然水陆双棋盘的空间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形态,但水系仍然以另外一种形式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亮对我国的街道模式及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概括了我国城市街道主要类型及建设问题,提出街道建设应重视城市特色与文脉的保护。以天津街道模式为例,运用多种模式分析方法,提出理想的街道模式和发展策略。在借鉴国外街道模式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未来街道模式的发展方向。[]
席侃由2001年西大街改造前后的变化引发对其空间形态发展的忧虑与思考。通过清晰的历史沿革梳理,对西大街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形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改造前后的街道控制指标变化。探究了街道目前形态形成的原因及存在问题,反思了西大街形态变化对城市传统风貌的影响。[]
(2)街道空间和街道美学
1979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从水体、绿化、色彩、街道比例等方面解析街道构成。重点将日本街道与欧洲特别是希腊、意大利等地的街道作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东西方文化在街道空间中映射出的不同美学价值。书中大量运用图底关系理论,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书中很多观念和空间分析方法影响非常广泛,以此为“蓝本”所作的后续研究层出不穷,有的是对其在新时代适用性的再思考,有的是借鉴了其分析方法,研究成果示例如下:
杨春燕在对三峡洋渡场镇街道空间布局与尺度研究时,运用芦原义信的空间尺度理论对洋渡场镇街道进行分析,验证了场镇街道中存在着某种均衡,既最适宜人们交往生活的空间尺度,展现了传统街道空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亲切氛围。[]
在现代大尺度的城市设计背景下,方智果等人深入研究了街道空间的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指出芦原义信街道高宽比理论的局限性,并尝试引入近人尺度视角,由对街道空间的二维控制转为三维控制,更有效地保证人性化需求。[]
(3)街道形态与城市交通
交通问题的困境迫使城市规划者和交通工程师不断找寻解决办法,传统的道路结构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方面,“速度”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在街道中回归人的主体地位的呼声高涨。“鱼和熊掌”能否兼得?诸多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成果示例如下:
沈磊和孙洪刚提出了“效率与活力并重”的主旨思想,对城市街道结构与空间形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宁波三江片区的历史变迁,探索了“道区”、“街区”分离,不同以往的新的规划理念。并继续在管理、技术和实施层面尝试探讨了与之配套的规划方法和标准体系,找到了一条效率和活力并存的城市街道发展之路。[]
申凤反思了当代“稀路网、大街区”的粗放开发模式。一方面重点研究了美国波特兰市的“密路网、小街区”的规划技术要点;另一方面分析了该模式在昆明呈贡新区核心区的规划应用过程,通过对比研究评价其规划实施效果。针对道路设计与城市设计等技术控制要点提出了改善意见。对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和街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4)街道的人性化设计
机动交通至上的大趋势似乎无法阻挡,“步行优先”似乎只局限在城市中少量的“步行街”中。街道的更新改造还只停留在疏解交通、美化环境的阶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是规划学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研究成果示例如下:
黄晶阐述了街道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意义。国内街道公共生活的面临迷失危机,而国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实施了步行导向的街道更新建设。作者提出了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街道重塑理念和策略,倡导在街道中应为普通市民提供公共生活场所。[]
付帅等人以城市主义的内涵为基点,反思了当代街道空间尺度设计的问题。并参照英国街道设计导则,与我国现行道路设计规范对比分析。呼吁在街道空间尺度设计中遵循城市主义方法,建设人性化空间。[]
金岩指出中国社区封闭建设和街道尺度过大的问题,分别从街道边界、转弯半径、停车布局、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改善社区步行环境,创造有活力的生活空间。[]
陈泳等人基于步行者视角,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通过数据收集与模型推导,研究沿街建筑底层界面的形态特征对商业性和社会性活动的影响,借鉴国外街道设计导则提出商业性街道底层界面优化建议,以促进更多街道社会性活动。
胡伟针对旧城更新对生活性街道造成的问题,以街道包容性为切入点,以重庆沙正街为例,通过详尽调研梳理出街道空间与功能形态,得出对街道包容性的一般制约因素。选取典型街道,进行社会形态分析,得出街道包容性的多元价值取向。据此基于包容性理念提出了生活性街道更新策略。[]
(5)街道与文化
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浪潮堆起一座座高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传统的建筑、传统的街区、甚至传统的文化都在这浪潮中岌岌可危。塑造城市特色、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历史街区保护和旧城更新中的街道设计是街道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示例如下:
蔡辉等人针对旧城更新所暴露出模式单一、文化忽视等问题,从街道文化的内涵与演变,多角度地分析阐述了街道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旧城更新中应采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挖掘街道文化因素,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延续街道文化。[]
刘俊杰等人针对街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街道整治案例,基于文化特色传承与创新的视角,从定位、分区、建筑、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更新策略。对地方文化如何在街道整治更新中有效传承进行了积极探索。[]
李玲玲等人将旧城主街更新放在更宏观的战略地位去考虑,提出地域文化消费和体验是旧城再生的核心着力点。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当代人群的消费体验需求,以广州市北京路为例,提出街道设计核心策略,探索了旧城更新街道再生路径。[]
例如:高瑞敏同学的硕士论文《苏州古城机动车公共停车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研究》,其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与实践案例综述, 其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文献梳理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相关学者就针对城市规模与停车特性开展了停车调查研究,并于1956~1971年相继出版了《城市停车指南》(Parking Guide for Cities)、《城市中心停车》(Parking in the City Center)和《停车原则》(Parking Principle,Special Report)等书籍[ ],自此城市停车方面的研究开始不断完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开始大拆大建,甚至连破坏古城也在所不惜。1961年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问世,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并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并从原来的以经济效益和现代化交通为主导转变到如今越来越多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历史格局的维护。同时,西方也从原本的一味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到加强交通管理、控制停车空间供应再到如今的调整交通结构、提倡公共交通,尤其是在对待古城区上,不仅不再拓宽道路,还开始实行交通需求管理,并将停车配建指标有原来的下限控制调整为上限控制。个别城市如伦敦、东京等,除了调高古城的停车费以外,还开始实行无车化,以此改善和保护古城的环境风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古城的停车问题开始逐渐被人们关注,相关的研究也不断加深。虽然大部分文献是针对古城交通优化方面的研究,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到古城的停车问题了。
①古城公共停车管理
赵波平、徐素敏等人(2005)结合北京旧城典型地区胡同系统的利用规划,分析胡同与建筑空间尺度、交通方式、市政管线的关系,提出胡同宽度的基本设计理念,并指出胡同停车要视胡同的交通容量及居住环境需要而定,以及要重视胡同路外停车的建设管理[];刘有军、胡光明(2005年)通过对大同古城停车现状的详细调查,分别提出停车供给、收费和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对策[];张扬、田丽娟(2009)通过分析苏州古城静态交通问题和产生原因,提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立体停车建设和提高收费标准的建议[];孔哲、窦雪萍等人(2011)以大城市历史城区道路需求与供给特征为切入点,认为发展绿色交通是历史城区改善和解决交通拥堵的必由之路,并指出应着重关注道路通行能力和需求匹配的问题,合理分配路权、引导路网分流、疏导过境交通以及注重使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交通管理等[];隋严春,许建,于星涛(2012)基于济南历史街区明府道路交通现状的研究,尝试打造以慢行交通为主、低碳公共交通为辅的宁静便捷交通体系,并提出优化停车场位置、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等措施[];樊均、李锋(2014)立足苏州古城实际,认为古城应该构建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并从“公共交通、人本交通、低碳交通、智慧交通、可控交通和特色交通”等方面入手制定综合性交通政策和措施[]。
②古城公共停车空间组织
周文竹、王炜等人(2007)通过分析安庆古城风貌与交通环境的冲突,提出古城应首先确立以古城保护为主的交通规划原则,制定多元化停车供给政策,运用“减法”疏散入城车辆,如在外环建立价格低廉的公共停车场、内部停车采用容量限制法等[];徐上、唐小勇(2009)以扬州古城为例,在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制订“外围停车+停车诱导+价格杠杆”的停车策略,并鼓励开发地下空间修建地下停车库[];邸晶(2017)通过对保定古城停车现状的普查和问题总结,提出规范、挖潜既有停车设施和扩大停车供给等停车策略[]。彭敏、盖春英、魏贺(2018)在北京老城实施停车需求管理的背景下,以白塔寺历史街区为例,借助外围新建受壁街(城市次干路)的契机,对建设地下停车库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管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修建地下停车库有利于保护历史街区和创造更宜人的出行环境[]。
③古城公共停车空间选址与布局
张国华、戴继峰(2004年)通过阐述苏州古城现状路网和停车系统,提出“截流”、“动静态交通平衡”的停车解决思路,建议采用时空消耗法和进出口通行能力法预测古城区停车需求,并提出古城内部停车和环古城区换乘停车场建设方案[ ];李东光(2005)在分析西安古城的特点、交通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情景分析法,确定西安市的严格控制、适度供给、不限供给的三种供给模式,其中古城的停车供给应以严格限制为主,并指出应结合交通需求管理、智能交通设施等内容进行[ ];王文韬(2013)从济南市古城停车现状问题出发,确定截流、换乘和静态平衡的停车设施规划思路,采取地下和半地下的停车方式,以换乘停车场与公共交通换乘距离不超过300m、内部停车场处于公共交通15min交通圈为原则进行古城公共停车设施的选址与布置[];董海倩(2015)通过对国内外古城保护案例的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古城保护下的交通规划方法,并以西安古城为例,提出静态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公共停车场布局,分别从停车信息诱导、停车收费、停车管理等方面阐述古城停车策略[]。
另外,学者们也开始将一些新的理念引入到古城的停车改善当中去。a.交通安宁化。卓健(2014年)在当前快速机动化和历史街区保护的背景下,借鉴欧洲城市交通安宁化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诠释了交通安宁化的理念,并以巴黎内城的交通安宁化措施为例,探索交通安宁化用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可行性和需注意的问题[];卓健、梁晨等人(2015)以上海市嘉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交通安宁化理论引入历史文化街道的保护和更新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应控制内部停车供给总量,因地制宜地适当增加停车位,或将内部道路上的停车泊位交错布置,形成具有减速效果的曲折行车路线和设置区外公共停车场[]。b.无车市区。无车市区是指创建无机动车流量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的区域,该区域不提供机动车停车位或严格限制停车位数量[]。成都是国内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其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相继举办。焦佳成(2018)针对目前城市交通拥堵和停车问题,以无车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提出无车市区背景下的停车布局模式[];耿雪、张思阳等人(2019)分别从小汽车“瘦身”、无车活动、街区改造、无车城市四个方面阐述中国台北、丹麦哥本哈根、西班牙马德里等城市的无车日活动、小汽车限制区、步行街区改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效,指出无车市区发展需要转变理念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文献评述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机动化水平较高,停车问题得以较早地被发现和重视,因而在停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和全面,且多数研究都建立在丰富详实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但这些文献多是针对现代化城市或市中心停车,对古城的停车研究涉及较少,且国外古城与国内古城在布局、风貌、建筑、空间肌理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要适当的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国针对古城停车的研究多依附于古城交通优化研究,一般是以一个具体的古城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特征和现状问题,提出交通优化的措施,停车作为其中一部分进行阐述,专门针对古城停车和古城公共停车空间研究的文献较少。从整体来看,古城交通拥堵和停车问题的改善要以古城保护为前提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并且认为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是改善古城交通拥堵与停车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古城的停车空间组织与供给上,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采取外围建设换乘停车场、内部严格限制停车位供给、停车收费调节和加强停车管理等手段进行优化;在古城公共停车场的选址和布局方面,应当遵循古城保护、静态平衡等原则,依据古城自身特点,结合公共交通站点位置和相关城市交通规划进行布局。同时,交通安宁化和无车市区理论的引入给古城停车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对古城机动车公共停车空间组织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王畅同学的硕士论文《被撤并镇有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张家港市港口小城镇为例》,其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与实践综述, 2.3相关研究综述:
2.3 相关研究综述
吴良镛先生指出,“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形成,将部分来自对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吸取,部分来自对我们从50年代以来规划实践的成绩和缺陷的总结,部分基于学术性的探讨和试验”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扭转城乡发展差距的城乡统筹研究、有机思想来源和引入城市规划学科的过程,国内相关研究包括有机更新研究背景和被撤并镇有机更新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相关研究
(1)国外城乡统筹研究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给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带来极大推动与助益,但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城乡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城市拥堵、恶化了生态环境。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学者们致力于“城乡融合(Urban-rural Integration)”、“城乡均衡发展(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城乡统筹”等相关研究25,以期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且不断扩张的趋势。
以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市”为代表的城乡整体发展思想自20世纪中叶开始受到推崇,他主张在形态结构上融合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点,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区域综合体,以根本解决城市及乡村的问题,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盖迪斯(1915)将城乡发展的问题上升到区域层面,其主张的“区域规划”超越了城市界线探究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辩证关系,论证城市与所在地区的内在联系。沙里宁(1942)将城市区域的发展与有机体的成长进行类比,认为城市的过分集中首先是结构上的问题,从城市布局结构和有机体的功能要求出发,提出“有机疏散”的观念和理论。芒福德(1961)主张通过分散发展要素和权利,扭转各种资源向城市过分集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通过建造新的城市中心使居民在任何地方享有同等质量的服务,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还有一些学者(Johnson,1970;Lipton,1977;Kammeier and Swan,1984)认为,通过发展与农村紧密联系的小城镇能够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25。
(2)国外有机思想研究
国外“有机”思想研究起源于生物学领域,随着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其概念逐步演变成一种整体、协调和联系的思想方法,并应用于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也同时进入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美国生物学家及社会学家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最早提出“城市有机体”概念,采用“生活图式”描述了人类身心发展规律(图2-1),揭示了实际环境通过功能作用于有机体、有机体通过功能作用于环境的人与环境相互倚赖的内在关系 ,认为“城市改造者只有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复杂统一体,考虑到其中的各种行动和思想都是有机联系的、是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这样才能想出更实际的主意”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加剧了城市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在此背景下,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于《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思想,将城市看作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由众多“细胞”构成的有机生命体,指出城市发展过度集中将引起诸如贫民窟拥挤和城市衰落等问题,此种情况唯一补救方法即是采用有效的“外科手术”使拥挤的城区松散 。芒福德(Lewis Mumford)基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将城市的现有器官机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有秩序的整体,在有机扩散的原则下有条不紊地运营25。以日本丹下健三和黑川纪章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基于生物界的基本规律,提倡采用新技术不断改进生活设施,以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同时关注新旧之间的历史特征和传统关系,从而实现城市保护和更新的辩证统一 。以上理论和观点都是有机思想在城市规划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2.3.2 国内相关研究
(1)有机更新研究背景
“有机”思想古来有之,古代道家思想家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中国有机思想的最初渊源,倡导全局意识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遵从自然启发行事的哲学思想 。20世纪90年代起,学者们北京老城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保护和保持进行了深入研究 ,吴良镛院士在对北京旧城改造的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理论,从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城市有机更新”这一经典理论并通过菊儿胡同进行实践 。他认为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载体(Living 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是不断代谢的,在实体环境(Physicial Environment)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双重更新作用下,通过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方法和可持续发展(Sustaniable Development)战略,引导城市走向新的“有机秩序”12。对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认为应持“以发展求保护”的积极态度,根据其内在规律和肌理,分批、分阶段和连续地进行有机指导和发展,不仅可以保护片区整体风貌,还可以积极推进环境改善,使之恢复和走向新的有机秩序12。
(2)被撤并镇有机更新
乡镇撤并的鲜明特征是加强保留镇的“积极撤并”与削弱被撤并镇的“消极利用”并举,“积极撤并”有效地改善了被保留城镇的地位和功能,而“消极利用”实际减少了被撤并镇的作用与分工8。这一出发点差异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镇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被撤并镇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因统筹重点不同而各有差异,后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管理可能无法跟上城镇的新角色而停滞不前甚至衰落,由此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矛盾15。
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不仅是一种思想和观念,更是一种探讨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工具和方法。近年来在被撤并镇研究领域出现了较多导入有机更新理论进行的研究,可以看出有机更新理论对于被撤并镇发展可适性存在共识,但研究起步较晚,以较为宏观的政策性和理论性研究为主。“有机更新”包括“实体环境”和“经济社会结构”的双重更新,涉及研究内容多样,本研究从空间整合、职能分配、设施配套、行政体制改革和闲置资源再利用五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对被撤并镇空间整合的研究
罗小龙、张京祥等(2000)提出苏南模式变迁中小城镇发展存在的规模过小、标准过低等的问题,为乡镇撤并提供了理论基础[];李英豪、饶太水(2000)以江山市贺村镇对象研究小城镇内部空间组织,分析小城镇人口、土地、产业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和聚集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吴云清、王祖栋(2002)等人从镇村体系规划角度,以南京市六合县八百桥镇为例分析了乡镇合并后的难点、重点和对策[];王跃、陈亚莉(2005)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通过分析村镇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苏州郊区村镇适当合并的可能性与意义[];范红艳(2006)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索解决乡镇区划调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曹海林(2006)基于社会学视角,指出村庄重组的挑战和机遇,提出坚持以民为本、进行社区机制整合、实现社区文化认同[];鲁静芳、左停(2006)以苏北17个县市为样本建立适宜我国城镇化特点的子模型,指出“乡镇撤并”对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有一致的正面的影响,但是其影响程度很有限[];白明英(2007)指出村庄重组是新农村建设和调整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环节,是有效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城镇体系重构、空间要素重组、镇村一体化布局等,小城镇规模过小将阻滞其自身及区域未来的发展,这基本已成为所有学者的共识。
②对被撤并镇职能分配的研究
王丹丹(2009)指出,改革前后乡镇政府的职能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能无论在政府的主体性质、管理对象还是管理职能上都不同,政府管理职能重点从偏重宏观职能转变为偏重公共服务职能22;钱明(2012)从吴江市小城镇的演变情况着手研究,指出小城镇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不同作用,而被撤并乡镇在功能定位上没有明确职责[];陶友之(2014)指出,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在镇,镇是吸纳农民变市民的“盆地”、是打造城市群的联结点、未来的“新城市”[];王柳、侯爱敏等(2014)指出,被撤并乡镇的定位研究不足是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提出将可以将撤并后的乡镇演化为城乡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新型居住区的最佳选择点、城乡文化的交融区10;盛成(2016)对苏州不同时期乡镇撤并的原因、实施重点、实施效果及被撤并镇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将苏州的被撤并镇区分为五种类型并分别提出更新重点[]。这方面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途径与职能相左带来的改变等内容。
③对被撤并镇设施配套的研究
虞丹、陈宗瑜、黄耀志(2016)从土地、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对苏南地区被撤并老镇区提出针对性的振兴策略[];郎小君、朱建达(2017)将新型城镇化理念灵活运用于被撤并镇的发展定位、功能组织、物质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地发展对策[];彭锐、张璐璐、秦振兴(2019)通过对苏州市撤并镇区发展现状的总结,提出明确功能定位、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空间结构和整合民生资源的有机更新思路,同时将该思路应用于昆山市张浦镇南港社区更新规划中11。针对被撤并镇的经济分化、活力衰退趋向,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视角提出针对性策略;这方面研究成果与实践结合紧密,且大多与特定的国家战略、政策紧密联系。
④对被撤并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著名政区地理学家刘君德阐述了我国基层行政制度中乡镇规模过小、数量过多的普遍问题,提出“实行乡镇调整,合理制定乡镇规模”的核心建议,强调各地乡镇兼并的情况不同,必须因地制宜,并考虑大量撤并引起的负面问题[]。乡镇撤并实践大量开展后,禚振坤(2001)分析了江苏省区划调整的原因和问题,对变与未变两类被撤并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史育龙、王君(2002)通过调研明确了撤乡并镇对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作用并提出转变建议[];王德、郭洁(2002)尝试引入了城镇势力圈的概念,为乡镇合并工作和行政区划调整提供了新的科学分析思路[];尹宏玲、詹水芳(2003)论证了乡镇合并的历史必然性和依据,提出撤并过程中着重注意的问题 ;陆文盛(2008)提出撤并乡镇是形式,撤并乡镇与乡镇基层政府治理变革才是关键,实质上要构建新型乡镇政府[];赵彬、崔晗、龚雪岚(2013)以昆山为例阐述“片区统筹”模式的实践和此模式下的乡镇撤并路径,基于全域规划视角,提出保留被撤并乡镇的行政级别、保持被撤并乡镇的文化特色等15;童超(2016)在计算乡镇势力圈的基础上探究乡镇区划量化调整的方法,并以磐安县为例展示一种乡镇区划调整的定量化分析方法[];周盛(2016)提出既要通过提高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性确保控制乡镇规模,更要以规模调整未契机推动乡镇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转型升级[];中共苏州市委党校、苏州市情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16年对苏州乡镇撤并的历史和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乡镇撤并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被撤并镇优化发展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多方协调形成合力等5。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被撤并镇的行政体制与公共管理制度变迁,揭示了乡镇撤并政策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精简和收缩,但也彰显出其后续问题的复杂性。
⑤对被撤并镇闲置资源再利用的研究
王兴平、胡畔等人(2011)从均等化与集约化相结合的要求出发,对被撤并乡镇合理再利用的模式进行了探讨8;秦振兴、杨新海、郑无喧、张艳(2016)通过对苏南地区乡村闲置资源的分类剖析,提出修整生活闲置资源、改造生产闲置资源、盘活公共设施闲置资源等“生态经济”发展策略,为乡村闲置资源的生态化再利用提供参考。这些研究成果从特定实践视角出发,针对被撤并镇的二次发展和再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