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棠樾牌坊群
文/吕席金
2010年9月12日,歙县日朗风清。
昨天深夜,我们达门弟子三人(高萌萌、李慧君和我)随老师到达歙县,投宿于披云山庄。整个山庄依附在山坡上,由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所包围,好似人间仙境。早晨,清香的空气扑鼻而来;透过窗户,整个歙县美景尽收眼底,练江横穿而过,远处的山体与徽州古城融为一体,真美!
早餐很可口,餐厅内外的氛围营造的不错,很有徽派风韵,印象最深刻的是摆在餐桌上的桌号牌由青瓦制成,创意独特、地韵浓郁。
上午,朱老师带着我们参观了徽州古城和渔梁坝;下午,游览棠樾牌坊群。
http://s2/middle/6004e4afh97ec3e61f361&690
图1
老师房间窗外景观
图2 我的房间窗外景观
图3
披云山庄餐厅
图4 特色桌号牌
棠樾牌坊群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西郊,隶属于郑村镇,距屯溪约26公里,离歙县县城约5公里。牌坊群蜿蜒横卧于棠樾村口,东连云烟缭绕的小龙山,西接大势磅礴的男女古祠。整个景区以古牌坊、古祠堂为中心,伴以古村落、古民居等,可谓是众星拱月。
一路游览牌坊群景区,领略徽州古文化,感慨颇多!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学生,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细品棠樾牌坊群:
1
棠樾牌坊群的文化魅力
1.1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藏学、敦煌学)之一,广博而深邃,深刻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其内容包括徽州教育、徽商、徽州古村落、徽派建筑等。
棠樾村作为徽州文化万千足迹之一,我们可以从中一一领悟其文化精髓:鲍氏家族尚儒崇文,勤俭持家,盛名远播,显赫后为乡兴办书院、修桥铺路、筑水利工程,更是不惜重金建祠堂、树牌坊等;鲍氏家族经商以义为利,诚信无欺,十八代长盛不衰是最有力的见证;棠樾村依山傍水,充分利用水系资源,保护山体环境,力求天人合一;“徽州古建三绝”——古民居、祠堂和牌坊群建造精益求精,以质取胜,充分展示了徽派建筑特色……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徽州人的信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等。
1.2 牌坊群文化
牌坊又名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用来标榜先人丰功伟绩和高尚美德,并兼具祭祀功能。牌坊有四种规格,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御制、恩荣、圣旨、敕建。棠樾牌坊群规格齐全,村口星散坐落着御制级别的慈孝里坊,恩荣级别的鲍象贤尚书坊,圣旨级别的鲍灿孝行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敕建级别的鲍文龄妻江氏节孝坊,无不彰显鲍氏家族当年的显赫功勋。
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以“孝”为主题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七座牌坊,向游人讲述了一个个动人故事;七座牌坊布局经过精心设计,从两头向中间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牌坊采用中轴对称布置,突现了纪念性建筑物宏伟壮丽;牌坊上的石雕,平琢浑厚,唯以浑朴粗矿为务,彰显了徽州石雕的艺术特色。七座牌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慈孝里坊:话说在宋朝末年,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鲍佘岩、鲍寿逊父子被乱军俘虏,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场面感天动地,连乱军都倾面心动……朝廷得知,故赐建御制牌坊以表彰鲍氏父子感人孝行。
1.3 祠堂文化
常言道“皇族有太庙,百姓有祠堂”。祠堂是一个供族人崇宗祀祖、娱乐聚会、共商议事等多种用途的场所,有、支祠和家祠之分。
棠樾村祠堂纵多,最具特色的是“男祠”敦本堂和“女祠”清懿堂。敦本堂,属支祠,共三进。头进门厅采用了皇家宫殿的建造形式——五凤楼,既增加了祠堂的威仪,又寄寓人才辈出的含义;二进享堂,为五开间硬山,结构简洁,肥梁瘦柱最为典型,供族人消遣、聊天等社交活动,或各房子孙办理婚、寿等喜事;三进为寝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场所,同时兼具族人议事、执行家法等功能,批判违反家规者或祭祀失去灵魂等丧事,直至驱逐,并从后面侧门出祠,以避晦气。
清懿堂是世界上唯一的“女祠”,鲍氏家族一破“女人不进祠堂”的旧例建立“女祠”,充分体现了鲍氏家族对女性的尊敬和爱戴,孝德之理可见其实。清懿堂也是三进五开间,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其内部结构与敦本堂类似。门厅设有仪门,抱鼓石对峙,两梢间墙上有精致砖雕,被誉为徽地砖雕之最;享堂为公共场所,兼具学校功能,族人子弟在此上学;寝堂是供奉女性先祖灵位的神殿,脊梁上匾额“福我云礽”,“我”字那一横断开,暗示鲍家女子能够牺牲小我成全家族大我的精神。印象最深刻的是清懿堂鲍氏家规,七十二条的家规对鲍氏家人习俗、道德规范、子女的教育、女子的行为规范等都有详细的规定,这种严格的家规,或许是鲍氏家族十八代长盛不衰的缘由吧!
1.4 棠樾古村落文化
一路穿梭于棠樾古村落,深切感受村落缺乏生活气息。零散的杂货店生意清淡;星星点点的人群大多是儿童或老者,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部分古建破旧不堪,古建保护问题急需解决……现在想想,举世闻名的牌坊群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什么呢?当游客尽兴参观完景区,匆匆离去,留给老百姓的依然是朴实无华的农耕生活。作为一名规划师,应统筹兼顾,在保护古村落同时,也要考虑到古村落生活文化趣味性和老百姓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棠樾古民居大多有小型院落空间,种植有各式树木,叶疏枝稀的小树与叶繁枝茂的古树相互交错、绿树成荫,体现了徽州村落所遵循的草木繁气运昌的理念;民居屋檐下种植花花草草,一片生机勃勃,处处流露出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颗南瓜藤从庭院隔离墙钻出来,而隔离墙外侧是一条排水渠道,主人便给南瓜藤搭建了一座“木桥”,还结了个小南瓜,此情此景让人想到生命的顽强!
http://s8/middle/6004e4afh97ec4b4d64e7&690
图5
敦本堂
图6
“乐善好施”牌坊
图7
牌坊简介
图8
清懿堂主厅
图9 鲍家世代画像 图10
鲍家家规
图11
清懿堂寝堂 图12
清懿堂简介
图13“顽强”的南瓜 图14
敦本堂侧门
图15敦本堂朱熹题
2棠樾牌坊群的空间布局
2.1棠樾村空间布局
棠樾村北靠松林茂密的灵山支脉——龙山,南临徽州盆地,一展平原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向东穿流而过,远以富亭山为屏,完全符合风水学所谓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是脱离世俗的桃花源般的居住之地。
从图16可以看出,棠樾古村落形成东西向“一轴两翼”的发展格局:“一轴”指以前、后两街为主体的发展主轴;“两翼”指以前、后街两条道路为基础,向两边延伸形成建筑群、古村落。两街之间有数条南北向的小巷相通,其间穿插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如鲍氏老屋、鲍氏祖墓、存爱堂、大房(粮库)等,并附有少数园林,各建筑按照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规则围合形成古村落;两条道路向东延伸,在村口广场汇合,广场、牌坊群、男女祠堂以及周围池塘、树木、农田等开敞空间,构成村落集会、祭祀中心。
古村落民居布置很有讲究。细观图16,会发现棠樾村住宅轴向显示出很强烈的趋向性,多数住宅呈现西北——东南走向,极少数西南——东北走向,这种住宅坐向反应了徽商之家避讳正南朝向的风水理念;同一高程的宅基地,其宅前空地,亦称地台,几乎是同等高度,对地台高度的限制有利于村落内部组织宅间排水;古民居建筑的屋脊,不能独高,有效地维持了村落空间的井然秩序。
水系也是棠樾村一大特色。棠樾村水系发达,围绕村落四周形成环状,勾勒了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在村落内部与主干道重合,做成上为路下为水的暗水渠道形式,将分散布置在全村近十口水井和池塘联结在一起,形成水网体系,较理想地解决了村里农作、饮用、排水、观赏等用水问题。
http://s11/middle/6004e4afh97ec5183a98a&690
图16 1995年棠樾村总平面图
图17
棠樾村砖雕地图
图18插旗石墩
图19
鲍氏祖墓 图20
古巷
(图16来源:《徽州古建系列丛书——棠樾》1998年8月第二版)
2.2景区入口空间布局
景区入口是一个长方形广场,四周围以树木、农田,远处辅以山脉,视线很开阔。广场以硬地铺装为主,一侧设置停车场,从其功能来看,入口广场仅仅是一个起着交通、集散作用的连接节点。
就景观设计而言,入口广场选址有待商榷。其一,缺乏必要的景观过渡空间。一个组织严谨的布景,应该由前景、中景及远景三部曲构成。而我们从入口广场步行至核心景区,沿途星散坐落着几栋民居,另一侧则是荷花池,给人的感觉是欠缺作为过渡空间的前景,就直接步入了核心景观——牌坊群和祠堂;其二,作为远景的古村落景点没有充分利用。八百年的古村落还是值得去品读的,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景点没有踏足(如鲍氏祖墓),这也是此次之旅一点点遗憾吧;其三,现状景观游线重复性较为严重。游玩牌坊群、古村落还需要沿路返回(如图21),大大降低了景点的趣味性。总而言之,游线组织没有统筹考虑棠樾村整体景观,忽视了古村落、荷花池等景点,导致整个游线缺乏连贯性。
针对现状游线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设想(如图22):首先,将入口广场西迁,布置在棠樾村西南部,便于游线组织;其次,综合现状旅游资源,将景区分为以历史探寻和乡村体验为主题的游线,其中历史探寻之旅通过游览牌坊群、祠堂及村落古宅等人文古迹景点,来探寻鲍氏家族和徽州文化魅力;乡村体验之旅通过感受古村落田园风光、荷花池、民俗民风及山体景观等诗意田园景点,来体验徽州特色的乡村风光;最后,依托前、后街两条主要道路,穿插布置两个主题的景点,形成以村落古宅、民俗体验及山体景观为主要内容的“前景”,以祠堂和牌坊群为核心的“中景”,以田园风光、荷花池及村落古宅为主要内容的“远景”,从三个层次对游线景点进行合理的疏导,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序列。我们希望通过合理的游线组织,能将整个棠樾村景点串联起来,盘活古村落景点人气,为游客提供一个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景观游线。
http://s16/middle/6004e4afh97ec5e754cbf&690
图21现状游览线路(自绘)
http://s16/middle/6004e4afh97ec5fbe5b6f&690
图22规划游览线路(自绘)
(图21、22来源:《徽州古建系列丛书——棠樾》1998年8月第二版)
顺着广场,两侧布置有徽州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餐饮等徽派商业店铺。与传统徽派建筑的灵活布局和精雕细琢相比,两侧建筑略显单调、平淡,缺乏韵律感。行走在商业街,会察觉到商业氛围很清淡,有些店铺早已关歇业,而且整个街道街道过于宽阔,缺乏亲切感,与怡人的徽州传统街道形成鲜明反差。(实践证明:街道的宽高比等于1时,给人亲切感,而广场两侧建筑间距约15米,与店铺构成了宽高比约为2:1的街道空间,虽然设计师在中间巧妙地设置一排高约5米的树木,试图弱化宽阔街道所产生的远离感,但未达到预期效果。)
为了营造传统的徽派商业街道氛围,我们建议在街道中间(如图23),布置两栋宽6米、高5米的建筑,与两侧建筑构成了两条宽高比均小于1的商业街,并通过三排建筑的围合,形成徽派建筑传统的内聚特性,从而达到汇聚人气的效果;街道中间设有6米宽的通道,方便两街人流往来,加强两街联系;两条商业街在尽端交叉口处汇合,形成较小的广场,并在尽端设置一个供游人休息的亭子,亭子开敞空间向外延伸,又拓展了尽端广场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对商业街改造设想,在合理组织人流基础上,创造怡人的街道空间和步行环境,营造传统的徽州商业氛围。
http://s16/middle/6004e4afh97ec62a87cdf&690
图23商业街平面规划及空间分析图(自绘)
将商业街作为一个整体,从图24可以看出:商业街作为新建的外部空间,采用了徽派建筑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特征,两层建筑外立面不加修饰、简洁处理,与不能改变的内部景区空间——大气磅礴的牌坊群及精雕细琢的祠堂,形成鲜明对比,主次关系区分明确。商业街尽端亦布置有店铺,与两侧店铺构成L型结构形式,转折较快但较好地引导了人流。
http://s15/middle/6004e4afh97ec6ad5e9ce&690
图24
1995年商业街鸟瞰图
(图片来源:《徽州古建系列丛书——棠樾》1998年8月第二版)
2.3核心景区空间布局
站在荷花池旁眺望远处,古朴典雅的牌坊群在绿树遮掩下若隐若现,像婆娑少女矗立在远方;伴着满塘荷花,走过三三两两摆着的小摊,来到了核心景区入口,面对眼前的景象,完全顾不上导游的侃侃而谈,我驻足默默欣赏数秒,牌坊群不再含蓄,只见其拔地而起、四柱朝天、错落有致,像一对对时刻准备接受检阅的士兵,震撼鲜明而强烈;视线向左慢慢转移,难免有些失望,距离道路不足八米的清懿堂墙壁耸立在眼前,而对景世孝祠也毫无特色,残砖破瓦完全被一侧精雕细琢的顿本堂和气势磅礴的牌坊群打败!
http://s3/middle/6004e4afh97ec6c1ce662&690
图25荷花池
图26回望景区入口
图27清懿堂侧墙面
图28世孝祠
图29眺望入口景观
游览棠樾牌坊群,感受最深的是修建于明嘉靖至清嘉庆年间的七座牌坊,虽然时空相隔四百年,但建筑风格却浑然一体,形同一气呵成,其气势之恢宏,雕刻之精美,让人惊叹不已!而且七座牌坊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呈弧形绵延百余米一字排开。
纵观七座牌坊,都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手法,给人以稳重感,在视觉的焦点处加以强调,精心雕刻。牌坊群两侧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没有构造物,远眺牌坊群,七座牌坊仿佛从农田“拔地而起”,显得格外突出、极富震撼力!牌坊群位于棠樾村口,其周围的农田、树木、池塘、河流及人工环境(如古桥)等构成了完整的村落外部环境,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建设所遵循的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http://s11/middle/6004e4afh97ec71a8c94a&690
图30
后四个牌坊
图31 牌坊群空间
图32 牌坊群旁农田
沿路返回,随后参观了男、女祠堂。敦本堂始建于明嘉靖末年,占地七百五十余平方米,沿袭了我国传统的坐北朝南布局方式。男祠开大门,门前是石板铺设的广场,广场尽端设有池塘,这种有别于徽州其他古祠堂的布局,让顿本堂别具一格。外立面门厅为翼角高耸的五凤楼,两侧配以细腻砖雕,其余三面简洁处理,突显男祠气势之恢宏。其内部结构与民居相同:为四合院式,四周的墙与房体较高,中间采用双天井形式,功能上不但保证建筑通透采光、阴凉和减轻雨水对房顶的冲击,还能汇聚雨水,并通过下水道将雨水汇集到自家农田,这就是所谓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吧!
清懿堂始建于清嘉庆初年,占地八百余平方米。女祠设计采用了《易经》男乾女坤、阴阳相悖的理念,座南朝北,并只能走边门,这些空间布局体现了古代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思想。女祠面阔16.9米,进深48.4米,整座建筑以硬地式高低错落的马头墙为主要特征,唯有后进部分为歇山式阁楼。女祠也采用双天井,既保证内部采光、通风要求,更寓意着“妇女也能顶半边天”的深意。
男、女祠两侧外墙壁由高耸的封火山墙包得严严实实,除了入门,没有开窗户,表现了徽州人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两祠的构造均是石制柱础、木制横梁,精致砖雕配以典雅木雕,整个祠堂空间用材均净,造型流畅,内秀而外朴,端正而不刻板;从一进到三进,两祠地面高程均逐步递增,寓意着族人子弟要“步步高升”。
http://s3/middle/6004e4afh7597a521f3d2&690
图33敦本堂内天井
图34敦本堂开敞空间
图35敦本堂立面
图36清懿堂主厅
图37清懿堂“福我云礽”
图38清懿堂大门
从女祠出来,是一片空旷的开敞空间——广场,位于村口几何中心,将牌坊群和祠堂很好地串联在一起。广场中间布置有两排整齐、前后错开的旗杆,在秋风吹动下不时飘动,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庄重、气宇轩昂的感觉。男祠、女祠、广场、牌坊群由一条东西向流畅曲线型轴线很好地组织起来,构成景区核心。男祠、女祠出于古代男女有别,为了取阴阳相悖之义,特意错开对立布置,而牌坊群依地就势,顺着公路平行布置,导向性很强,游客很容易被蜿蜒优美的牌坊群所吸引,这种有别于古代建筑对称布局的手法让棠樾村别具一格,更富有魅力。
http://s7/middle/6004e4afh97ec763c27b6&690
图39核心景区现状图
(图片来源:《徽州古建系列丛书——棠樾》1998年8月第二版)
3棠樾牌坊及祠堂构造
3.1徽派建筑风格
棠樾村属于徽派民居,以天井厅堂为中心,建筑对称布局、层层递进、瓦脊坡屋顶和高扬的马头墙四周围护,形成一个个四面围合的独立建筑单元,建筑主次分明长幼有序,各建筑单元又按同一观划原则形成更大围合,形成建筑群落,多个建筑群落错落布置形成极具特色徽派村落。
青瓦、白壁、黑墙边是徽州民居典型代表,黑白相间一目了然,却又显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材料,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是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用青石、麻石等;门楼、梁架、隔扇都刻有细致的砖雕、木雕,清水墙不加涂料,处处显示质朴的自然美。
行走在徽派村落间,仿佛置身于建筑雕刻艺术画廊中,几乎每一栋建筑构件都加以雕刻,砖石木“三雕”艺术对于主体建筑的细部装饰可谓绮丽多姿、精美绝伦。就拿门罩来说,作为大门之上用砖木叠涩出檐的防雨罩,其结构和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既可挡雨避日,又是入口标志。雕刻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举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
3.2牌坊群细部构造
棠樾牌坊群七坊皆为三间四柱三楼结构。前二坊为卷草型纹头脊式(屋檐式),柱头隐去,颇有庙堂感;后五坊为冲天柱式(显柱式),四根石柱高耸,中有横板相连,颇具鼎峙之威。前三座明坊间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为一排斗拱支撑挑檐;后四座清坊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精致的纹样。
一座座牌坊,由一块块青石板堆积而成。牌坊基底的石板取材于当地产的歙县青,长宽比约为3:1,厚重适宜,支撑起整座牌坊。经历百年的风风雨雨,有些梁柱几经损毁,但大部分依稀残留岁月的痕迹,依然矗立在此,不得不让人钦佩我国古代建筑技术之精湛。很难想象,若没有歙县青石板厚实的支撑,牌坊群能经历大自然长达四百年的洗礼,却依然矗立在棠樾村口?此时此刻,让我想到:学习又何尝不是的呢?只有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脚踏实地的掌握好理论知识,才能够游刃有余迎接“实战”的考验,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3.3祠堂细部构造
男、女祠的建筑构造均秉承了徽派建筑特征。柱细而高,支撑起整座祠堂;横梁出挑承檐,辅加斜撑支持,梁驼、雀替普遍使用,反映了当时通用的建筑手法;横梁粗硕,俗称“冬瓜梁”,梁上木雕形态逼真,出头部分做成象头状,富有特色;无论是男祠大门两侧,还是女祠边门入口处的细腻砖雕,都采用了高浮雕和镂空技法,雕刻成鱼、鸟、花、草等精美图案,耐人寻味。
天井作为祠堂的室外空间,下接地气,上承阳光雨露,是住宅与自然在垂直维度的沟通。天井地面一般比厅堂稍低,平面较为平整,有大块青石板平铺而成,并设有石质的地漏口,衔接安置的排水系统。
祠堂两端山墙做成马头墙形式,墙面均为白灰粉墙,经过岁月的洗礼,白灰粉有些脱落,形成斑斑驳驳的“花白墙”,体现了历史感,同时为祠堂增添一份唯美!
http://s7/middle/6004e4afh97ec79b187c6&690
图40卷草型纹头脊式
图41冲天柱式
图42五凤楼
图43木雕
图44砖雕
图45聪步亭“官帽”
此外,我们还游览了鲍家花园。鲍家花园始建于清代,是典型的集徽派建筑与山水为一体的私家花园。经几番修建,如今的鲍家花园与传统的徽派风格大不一样,给人印象是集花草藤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农耕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盆景庄园,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很模糊,即没有体现出徽州古村落达官贵族私家庭院精致高雅和深厚文化底蕴,也没有江南园林流水潺湲、曲径通幽、山石草木、移步换景那般精巧,这也许是鲍家花园暗然失色缘由!
4小结
行走在八百多年的棠樾村,一座座豪门深宅让人依稀领略她昔日的荣光;游玩于四百余年的牌坊群,一座座牌坊记录着一篇篇千古绝唱,深沉的历史感让人心灵震撼。牌坊群游行已进入尾声,透过悠久的历史,玩味古村落的空间,品味徽派建筑的神韵,体会到的是古老深邃的徽州文化、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以及美轮美奂的徽风民居。
天色渐黑,歙县之行亦渐渐结束,带着愉悦的心情,我们踏上了回校的路途。坐在车上,一路聆听老师的细心讲解,回味首次出差的点点滴滴,让我明白许多为人处世之道:其一,出差准备要充分,做一个有心人,多多与学长学姐沟通、请教,注意一些细节,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无论何时,都要衣着整洁、干净,体现咱们研究生修养;多准备些笑话,与大家分享,避免旅途劳累,影响老师开车等;其二,一路上,老师淳淳教导会让你学会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些书本很难学到的东西,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慢慢体会;与甲方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察言观色,灵活处理现场气氛;其三,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学生,要多看一些名家经典作品,品味并不断反思,从而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其四,养成良好习惯,以规划师的眼光去旅历、品味,并将亲身感受一一记录下来,经过数次不断反复的磨练,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