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河古镇考察笔记

(2010-09-21 15:23:36)
标签:

杂谈

分类: 项目花絮【修炼侧影】

三河古镇考察笔记

文/刘天娇

 

    (1991年7月,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遭受百年一遇大水。1991年10月,受建设部的委派,朱老师率14弟子(12男2女)前往肥西清平乡(现属三河镇)、三河镇等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2001年,受三河镇人民政府的特别邀请,袁中金、朱建达老师主持了三河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普济花园南区、北区修建性详细评审顺利通过后,七月十三日清晨,伴着濛濛细雨,我们一行七人跟随朱老师,来到距合肥市郊四十公里外的三河古镇进行参观考察,亲自体验皖中的水乡古镇风貌。

    三河镇因有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条河流经过,故带有典型的水乡古镇风韵。如今走在三河,昔日的古朴已经渐渐隐于街边鳞次栉比的新房和掺杂着流行音乐的叫卖声中,偶尔出现的石板路,以及那湿湿的水渍和青苔还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怀。对于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我们,这样的漫步算一次追忆还是一次迷失呢。

http://s12/middle/6004e4afh90c0248bd39b&690
左图  人字碑(1991年洪灾决口处—抗洪纪念碑)  

右图  古镇风景区入口的四道边门牌坊—大捷门

 

    朱老师在给同学们的讲述中提到,在三河镇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之中,便明确提出要突出城镇的个性特色和地方产业特点,并与自然、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的保护利用有机结合,凸显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特征,展现皖中民居特色。而正是这一派“千年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风貌。所以有人说,三河之美,美在水,水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灵性。2900米的小南河穿镇而过,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河上古桥横跨,水中游船荡漾,河边垂柳拂水,岸上是古老的徽派建筑群和百铺相连的古街。河岸的桃红柳绿掩映着白墙黛瓦,让三河古镇又多了一份灵气。我想,如今展现在游人面前的这般景致,与按照规划纲要有效保护与贯彻执行,如:核心保护区内历史街道视线走廊及空间尺度的保护,小南河风光带建筑尺度与材料的保持等不无关联吧。

    当然,要感受三河古镇的水乡之美,恰是在我们到访之初的清晨。走进三河,倘若未能感受三河的晨韵,怕是难以完全体会皖中水乡的美了。一扇扇半掩的窗扇,推而望去,好一幅晨雾缭绕中的小桥人家、行人炊烟般的水墨画卷,此时在三县桥头凭栏眺望的我们,也恰是他人的景中之人了!

http://s12/middle/6004e4afh90bff93c097b&690

左图  望月桥(为拱形踏步桥,全桥用厚青条石铺成,栏杆为青石浮雕栏杆) 

右图  小南河及临河建筑

 

    三河镇南门口有一座长三十八米,宽七米的三孔石桥,衔接着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故名三县桥。石桥横跨小南河已近百年,全桥未施任何钢筋水泥,但却坚固异常,可见其设计、施工质量之高。古桥与桥头得徽派建筑融为一体,蔚为壮观。

    三河镇的古街是从古码头开始的,沿小南河向南绵延约两公里,街宽三米左右,路面均以条石铺砌而成,两侧店房鳞次栉比,多为明清时建筑。如今道路人行车轧,石面光滑平润,每一块砖石都是一座文化的丰碑。

http://s15/middle/6004e4afh90bffa9f7e8e&690

左图  三河古街 

右图  三县桥上师生留影

 

     三河镇的建筑风格从属徽派,灰色的马头墙、小青瓦盖的双坡屋顶,还有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黑漆鎏金的招牌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以及临街长满青苔的窄巷共同拼凑出古镇独有的幽深与静谧。

http://s4/middle/6004e4afh90bffc82d8a3&690

上图  老师在杨振宁旧居前留影、紧邻旧居的“一人巷”

中图  阔别十年的老茶馆——“不见不散”

下图  别有韵味的皖中建筑装饰细部 

 

    最后两站,我们来到了拂满历史尘埃的天平军古城墙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鹊渚廊桥。一个半世纪之前,太平军曾在三河与湘军作战,并构筑城墙。城墙底部由条石砌成,中部用小灰砖垒砌,上部青砖砌表,内填土石,如今尚存两端:一段在大捷门右侧,为北城墙;一段在一小门前,这两段城墙,保留下了三河古战场的痕迹。

    鹊渚廊桥位于小南河上,因三河古称鹊渚而得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傍晚时分,人们或倚栏而坐,或三五成群,聊聊家长里短,评评历史古今,哼哼家乡小曲,精彩之处不禁另人啧啧称赞。临街而住的居民,恬淡古朴、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刻画在现实中。

    伴着余辉,我们结束了一天的三河之旅,一路上也收获颇丰。临行前凝望这另大家难忘皖中古镇,突然才发觉,或许古朴的三河已掺入了些许现代气息,但家家户户仍保有悬挂自制红灯笼或红纱灯的习俗。望着深幽古巷中的那一串亮红,小镇的气息一下子浓烈了起来,也许一个镇,一条巷,一座城,想要留在人们心里的,正是靠这些多年后令人蓦然回首的细微之光吧。

http://s9/middle/6004e4afh90bffdd0a918&690

图  傍晚时分的鹊渚廊桥

 

    仔细想来,虽然众多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惯于把江浙徽归于一类,与“一颗印”、北京四合院、干阑式建筑等为代表的华南、华北、西南地区的古民居建筑进行比较,但是深入来看,徽州建筑,进而以三河古镇为代表的皖中建筑与苏式建筑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回顾昨日之景,那些规整高耸的马头墙,青瓦覆盖的悬山顶,延缓敦厚的起翘,无多修饰的瓦当,甚至是质朴可人的园中之景,都与苏式建筑轻盈、明朗、不拘法度的风格大异其趣,更显其古拙与凝重。想必这多半是与徽商的心理特征与文化修养息息相关吧,他们恪守仁礼,性情敦厚,能欣赏雅文化简单自然的美,或对奢靡之风有所抵制。再看看精致考究的雕刻,不能简单归咎于繁复奢华,而恰恰是他们长期精打细算的积习。正是三河人的心理特征映射于建筑之上,使其表现为好古、守矩、厚重、精致的风格吧!

    即使是因水得名,以水取胜的三河古镇,其清澈透明、晶莹如镜的水的灵性似乎也与 “水”的灵动为特征的苏州建筑、园林有所不同。苏州宅园,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布局疏朗淡雅,却又意趣非凡,而三河镇中的民居宅园,还是继承了徽州文化以“山”的沉雄为主的风格特征,庭中之池几乎皆为矩形或规整的圆形。再看一块堆石,苏州园林的相石标准为瘦、漏、透、皱,而此处置石,却以浑厚见长。

    在村镇选址方面,“风水之说,徽人尤重”。的确,在安徽现今很难找到未经风水师相地的明清古村落,其中歙县呈坎村落的选址布局即符合风水学说中形法的理想格局,师法自然,趋凶避吉,因地制宜,欲以体现“天人合一”的选址观念。又如所到之处的三河镇,选址之初,即为水陆要冲,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萦固其间,也由此闻名。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正是具备前文所提及的 “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1991年三河洪水泛滥,水漫三河镇,在景区入口处的抗洪纪念碑上便标有当年的最高水位线,抑或得益于古人的选址智慧,现存的三河古镇并未遭受洪患。

    较之于“尤重风水”的徽州古村落,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古城的选址与布局或许更多地来自于《周礼》营国制度的影响,进而体现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的创造。例如苏州古城区,选址之初在江南水网地带,城市格局就没有简单地套用中原地区的方格网形式,而是采用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双棋盘格网形式。与三河镇的三条河流萦固其间,港湾交错相比,却是“皆因水,而不同制”。由此也不难看出,不管对风水术持何种观点,都不能漠视它对徽州古村落选址布局的影响。

    回到了日益喧嚣的苏州城,回顾这次三河之行,一抹苍黛宜人,恬静闲适的古朴之风拂面而过,让身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我,不禁向往起那片洗去都市的尘埃,恰似皖中江南水乡的世外桃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