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歌词《渡情》赏析

(2009-05-08 18:09: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本稿字数:3027(不计空格)

 

歌词《渡情》赏析


    青年歌坛,情歌纷繁。每每新歌出炉,大多先是铺天盖地、横行一气,不肖时日便功成身退,销声匿迹了。细水常流者甚稀。然而,《渡情》一词却不落窠臼,历经十余载仍然传唱不衰。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一、雅俗共赏
    《渡情》选取了符合汉语歌咏特点的古诗体例,全词模仿七律而作:一节七字,八句成章。词尾基本押韵,并在颈联、顸联采用了对仗。文句整齐,谐律可歌。然而,它又不拘泥于七律的章法,为了适合抒情表意的需要,对于平仄的要求不甚严谨。全词寄意于七律之形,亦兼顾情、意的表达。使情、意的表达与形式的美感这对儿矛盾,在对立中得到统一,又在统一中各施所常。充分将二者在同一时空中发挥到了极至,并使之在同一形体里得到完美的天人合一。
    《渡情》看起来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首词所取的语言有老百姓的家常语,即:俗语入词。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两句,乃是寻常百姓家长里短、茶余饭后不可或缺的谈句、谈资。然而,由于两句的对仗工整、琅琅代韵,所以,读起来像诗一般,虽然文辞平白,却是诗意盎然。
    《渡情》一词巧引佛、儒道话以入词,无形之中使全词更添了一股灵秀脱俗之气。自释迦牟尼灵山法会,大迦叶(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亦称:摩诃迦叶)“拈花会意”成为佛传西土第一人开始,到六祖慧能大师开门说法,确立南禅宗。佛教在中国历经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教、道教相结合,对中国人的生命内核构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渡清》一词,便是这中深刻影响下的无庸置疑的产物。
    这首词全词仅58个字(题目在内),却不止一次运用了“渡”、“修”、“缘”,还有“造化”之类寻常而又蕴涵遥深的佛家用语。佛门讲“渡”:一渡己,二渡人。渡己而后方可渡人。世如无边苦海,人生在此岸,佛门在彼岸。渡己之道,在于“修”。《坛经》里说“不悟他渡,悟时自渡。”渡人之道,在于大慈大悲、广结善缘。“众皆溢我菩提之道”,又众生平等,所以我佛慈悲,不分高低贵贱,普渡众生。佛门讲“修”:“修”在于戒,而后能由戒入定,由定发挥慧。最终达到“通达三昧、化生智慧、造登极乐”的境界。佛家讲“缘”:“缘”出于因果,因为有前翻的善恶,故而造化出后来的报偿,即便是以善缘、孽缘统称的世事万缘。这种佛家的思想,加之儒家的修身、克己复礼,再加之道家的仙、人、妖三界定世,折射到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关中,便一举构成了如是的假说:人与人之间是靠缘分的,夫妻之间亦是如此。缘分是不可强求的,缘分的深浅要靠前生的修来。人和人能够在三界、阴阳的轮回中作得夫妻是十分不易的。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苦短,不过百年。用十年的时间才能修到同船渡的缘分,用百年的时间才能修到共枕眠。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劝戒珍惜。《渡情》一词将这些交织繁杂却又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核的东西引入词中,是对中国式思维的一种承继与再现,它的创作扎根如此深刻,实在可谓是其得以细水常流的一道法门。
    由是观之,这首《渡情》市井之间不觉其艰涩,大雅之堂不觉起俚俗。这首词能够做到两者兼顾,是十分不易的。
    二、引事入词
    《渡情》是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的片尾曲,它诚可谓《白蛇传》的浓缩版。《白蛇传》(《新白娘子传奇》是以《白蛇传》为底本的)是与《梁祝》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他两部是:《牛郎织女》和《孟姜女》)之一。它脱胎于宋代《小窗日记》、《湖儒笔记》和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关于雷峰塔镇白蛇的记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上述笔记、话本基础上,加工、创造了《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见《警世通言》28卷),成为其后各种《白蛇传》传说的蓝本。时至今日,《白蛇传》仍然身受人们的喜爱,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但由于它版本不一,不同版本,故事情节、故事人物较有差别。说《渡情》一词引事入词,就不得不就《白蛇传》的版本问题罗索上几句。《白蛇传》虽然版本众多,但究其主要版本有两种:一是以冯梦龙为代表的书存悲剧版,一是以《新白娘子传奇》为代表的民传喜剧版。冯梦龙的创作笔力深厚,形象丰满,积聚思想性。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的“大团员”情结,广布民间的却非冯梦龙的悲剧版,而是一如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喜剧版。这里说《渡清》是《白蛇传》的浓缩版,是以由《新白娘子传奇》为代表的喜剧版为蓝本的。
    关于《白蛇传》的故事虽然版本不同,但就开头而言,几乎每个版本都与冯梦龙式的开头相差甚微。我们就从开头赏起:“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佳景佳境,一对璧人“有缘千里来相会”,在断桥的烟雨蒙蒙里邂逅了,他们同伞而行,情意绵绵。在纤细的柔和里彼此倾听着“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同船而渡,爱意切切。在西湖的摇曳里誓愿同舟共济……后来,白素贞得成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的心愿,与其结下共枕良缘。谁知造化弄人,人妖相恋本来殊途,法海半路杀出,将白素贞镇与西子湖畔的雷锋塔下,拆散了一对好好的尘缘。《渡情》中对于折段叫人垂泪、刻骨铭心痛未曾提及,何以如此?必是作者在创作中无法自拔出悲天悯人的情怀。时空的分离更添的是相惜与思念,二人心心相印,矢志不渝。终于情动了上苍,廿载离别而后,“白首同心在眼前” 。作者在全词中只点明了故事集聚东方古典浪漫式的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曲曲动人的美与痛,却用了劝世良言予以荫蔽,把丰富的空间巧妙的留给了受众,把丰富的意象陈列的留给了受众,去想象、去组合、去感知、去感动。
    了解了《白蛇传》的梗概,我们再看这首《渡情》,是不是短短的几句便将一段堪之流传的爱情故事孕育于其中,有头有尾,难能可贵呢!全篇由“渡、情”二字统领,渡,乃佛家用语;情,为世间俗物。用在这里,更显出奇。借佛门之善,渡人又渡物。这里借用了佛门里渡的意境,渡一对璧人,经风雨、过苦海、识真味;渡一段真情:从现实的美好,过世俗的苦海,到理想的唯美。从而将全词的故事的过程性达到集大成的统一。仅两个字,便将一个故事、一段情发挥了个淋漓尽致。
    三、情景入画
    《渡情》一词在全篇的创作过程中,不是伸手拾来的意象堆积,而是精心的布了一个局,在这个局中,它妙笔天来,理所当然的选取并运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
    开篇两句,便交代了这幅水墨的全部背景。接下来描摹的是这幅水墨的画外之韵。“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青山、绿水、垂柳柔纤,古桥、细雨、白雾如烟。一对佳人,撑了一把勾了工笔的油纸伞,在一块雨水的晴天里凝眸,那是一见如故的亲切,那是一见钟情的秋波……若即若离,无声无息,似有似无。他们被定格在中心的断桥上,这幅画便因此有了聚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誓旦旦从这里被渲染到呼之欲出。写意的风姿,在于平淡中见悠远。这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东方的韵味,所以对于它的审美与还原,必须采用一种中国化的欣赏角度。透过她平淡的传送,撩起她朦胧的面纱,便还原出一副积聚现代西方照相写实主义感觉的图景:色调和谐,色彩分明。白素贞的一尘不染有许汉文的青衫相应,许汉文的心满意足有白素贞的白衫做衬,闲依的倩影里有古朴的石桥,欣然的驻足下是沧桑的石阶。深沉的湖水那一刻再也不能无动于衷,多情的鲤鱼那一刻再也能往来徘徊。花红盛火却多了一份安静,柳绿如玉更天了几分窃喜。雨无色,烟无形,化作朦胧,又生新青。
    综上所述,一首好歌应该是这样的:如《渡情》,能够让达多数人理解并接受;经得起时间和品味;人们传唱它,纵然喜新厌旧也会能忘怀。《渡情》作为情歌领域难得多见的佳作,欣赏作罢,不禁韵味十足。

 

 

附:歌词《渡情》

 

渡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的共枕眠。

若是千年有造化,白首同心在眼前。

 

                                                200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