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走了,就在昨天,2月1日。她是当代波兰诗人,享年88岁。她太爱吸烟(这不好),在睡眠中去世。她写得精,发表得少。诗人的心,敏感,细腻,她有一双锐利而狡黠的黑眼珠,她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我们时代最清醒的头脑之一!她永远不倦地将触觉伸向世界,她毕生探索诗歌艺术的表现技巧。她是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1996年,她无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自由,精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或者说,很有个性。她的诗“通过精确的嘲讽将生物法则和历史活动展示在人类现实的片断中。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她擅长从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其主要作品有:《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
她表示,“诗歌只有一个职责,把自己和他人沟通起来。我的诗在中国如果能遇到细心的读者,我将是幸福的。”你、我是那个细心的读者吗?
请博友欣赏她的诗《种种可能》。
种种可能
我偏爱电影。
我偏爱猫。
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
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欢
胜过我对人类的爱。
我偏爱在手边摆放针线,以备不时之需。
我偏爱绿色。
我偏爱不抱持把一切
都归咎於理性的想法。
我偏爱例外。
我偏爱及早离去。
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