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抹暗红

标签:
电影评论导演艺术文化 |
《辛德勒的名单》不是一部令人愉快的片子,片长三小时,气氛沉闷、压抑,它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却直抵人心,难怪很多朋友将它列入“男人必看”的电影目录。电影主人公辛德勒,本是个贪财好色的私人老板,但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居然使1100名犹太人幸免于屠杀。在挽救别人生命的时候,他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要演绎如此举世关注的历史题材,三流导演恐怕会将吃奶的力气都用在“宏大叙事”上面,而世界一流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则擅长透过细节揭示主题。不妨顺手举个例子:德国军官手拎一只鸡,要在一群惊恐的犹太人中找出“偷鸡贼”,大家沉默,军官随意击毙一名站在前排的男人,然后虎视眈眈地对犹太人群吼道:偷鸡贼赶快站出来,否则我继续杀人!迟疑片刻,一个男孩哭着站出来。军官问道:“是你偷的?”男孩抽泣着一指倒地的死者:“是他!”死无对证。犹太男孩的机智,救了自己也救了大家,简直是高超的黑色幽默。
最令人难忘的细节,是整部黑白片中出现的一抹暗红。 德国纳粹军人开始清洗犹太人居住区,率性杀人的事情随时发生。风流倜傥的辛德勒此时正与情人在近郊骑马游玩,他居高临下旁观德军驱逐、枪杀犹太人的情景。忽然,一片暗淡的、流动的红色吸引了他的视线,那是一个身穿红衣、约莫五岁的女童。银幕上始终是黑白摄影的画面,一群群衣着暗淡的犹太人被驱赶着、散乱地走动着,德军不时举枪射杀。唯有那个红衣女童,独自穿行于人群,全然不顾周围恐怖、纷乱的末日景象;另一方面,无论是德军还是犹太人都没有理睬她,她像天使一般时隐时现! 这真是斯皮尔伯格的神来之笔。
在以犹太民谣为基础的背景音乐下,导演以色彩的细微变化,提示我们关注一个弱小生命的存在。红衣女童的出现,只是流动画面的一部分。仿佛担心惊扰了女童,导演格外克制,没有调动更多的表现手段。没有近景,没有特写,我们不知道孩子的长相;没有对话,我们不知道她此刻想些什么。她仅仅五岁,能够对这样的世界说什么? 就这样,红衣女童似乎无忧无虑地行走着,最后消失、藏匿在某个角落。骑马的辛德勒似乎面无表情,但他的眼神隐隐流露出悲悯。辛德勒能关注如此细微之处,他后来不遗余力地解救犹太人的动机也就容易理解了。 这一抹暗红的再次出现,在电影后半部。德军为了掩盖大屠杀的罪行,命令活着的犹太人挖出地下掩埋的犹太死者的尸骸,送进焚尸炉火化。一辆辆运尸车上拉走了死者,在其中一辆运尸车上,我们分明又看到那一抹暗红,那是红衣女童特有的符号。至此,她的命运已经不言而喻。 这个红衣女童,显然不在“辛德勒名单”之列,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在纳粹肆虐的地方,像她这样的无名犹太死者该有多少? 能够在一部头绪纷繁的大片之中展现如此细节,我们不得不惊叹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艺术功底,更感动于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斯皮尔伯格将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过程称为“我一生最恐怖的经历”。这部影片获奖之后,商业利润极佳,他却拒绝接受这部电影的酬劳,理由是:要是接受了那就成了“血钱”。在他的坚持下,电影所有版税和追加酬金(本来是属于斯皮尔伯格的)成立了Shoah基金会,用于记录和保留在世界范围内有计划的种族灭绝和屠杀中的幸存者的文字和录音证词,包括这次大屠杀。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不愧为一个有思想、有良知的导演。
后一篇:美得令人崩溃的科罗拉多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