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艺”事

标签:
四川美院坦克仓库黄桷树烟囱黄桷坪旅游炎黄地理 |
分类: 城市City |
撰文/刘菲 摄影/姜曦(除署名外)
离市区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却被人称之为重庆的城乡结合部,
黄桷坪给人感觉既像城市又像农村,既喧嚣又抑郁,既充满着杂
乱俗浅的市井文化又渗透着浓郁的艺术人文气质。
http://s13/bmiddle/6003c23et84e2757077cc&690
悠闲
黄桷坪,她的名字来源于重庆的市树黄桷树。
黄桷坪位于重庆九龙坡区东南端,东临长江,有衔接中转水陆运输的重要港口九龙坡港口,西南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是九龙坡区重要的铁路、港口、码头货运集散地。老烟囱、老码头、老街巷、老梯坎、老厂房、老仓库..,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这里保留了许多原始的记忆;一座有六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四川美术学院,也为这块土地涂上艺术的色彩,成为城市的另一种符号。
一到黄桷坪,远远的就看见高高的烟囱,这重庆市火电厂的标志曾是亚洲第一高烟囱,依然耸立在那里,将一股股浓浓的黑烟飘向阴沉的天空。在黄桷坪四处转转,会发现她的一种天生的娴静,长长的石梯,灰青的老房子,古朴的老茶馆,停渡的码头,杂乱的电线,寂静的电杆,静静写生的美院学生..但很快你又迷失在一种喧闹中,似乎这里的人们从来如此:火锅馆里袒胸露背的划拳行令,菜市场里大声的讨价还价,街边地摊贩扯着嗓门的叫卖声,棒棒们哄抢业务,以及街上居民肆无忌惮的嬉笑闹骂。
老张是黄桷坪土生土长的人,在电厂当工人快二十年了。一到周末,吃过了午饭后便慢悠悠地去那家交通茶馆,泡上清香的花茶,跟熟人打打招呼,摆摆龙门阵。最重要的还是跟棋友们切磋几局,有时还会小赌一把,赢点烟钱。精彩的博弈,会惹来不少人的围观,这家经营多年的老茶馆里也从来不缺什么人气。快到太阳落山,他才会回家吃饭,显得意犹未尽。一聊到黄桷坪,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聊这里码头过去的繁华,兵工企业曾经的辉煌,还给我们介绍了黄桷坪的众多名吃:老梯坎豆花、烧白、胡记蹄花儿汤。“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我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地方,重庆的老房子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像黄桷坪这样带着点沧桑的地方不多了。”老张说。
黄桷坪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洒在浩浩的长江上,洒向长长的小巷和一扇扇斑驳的大门,到处挂着洗净的衣服,空气中飘着些淡淡的肥皂的清香,不时会听到乒乒乓乓的翻炒声,阵阵回锅肉的豆瓣香袭人,老人们坐在那里,带着一份平静和满足。
在长巷里,住着一位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 Johnny。他是来自美国的摄影爱好者,黄桷坪的艺术气息吸引他来到这个地方,租了巷里的一处老房子,一住就是四年:“最初来这里的时候,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问题,让我对这里有一种陌生感。渐渐地我就融入黄桷坪的生活,喜欢上这里的生活,喜欢上巷子里那条老是叫的小黄狗,喜欢上牛油火锅里的鸭肠。
如今,他已深深融入进黄桷坪的文化,不仅学会了汉语,还跟巷子的大妈们学会了不少重庆方言。空闲时,或是跟美院的学生去打打球,或是去老巢咖啡跟艺术家们交流一下艺术。刚来黄桷坪的一个月,他就走遍了黄桷坪的每一个巷子,去拍摄这里人们的真实生活。他说:“这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一种本真的状态,从镜头里,我看到人们生活中最真实的却常被忽视的种种细微与情感。”
涂鸦
黄桷坪是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涂鸦是这里的视觉符号。从黄桷坪铁路医院漫步到 501艺术库,1.25公里的街道,有总面积约 5万平方米的涂鸦,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
涂鸦一词,据说出自《玉川子集·云添丁》中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有诗云:“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其英文称之为 Graffiti,起源于 1966年美国的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州,涂鸦者通过Tag的方式在自己生活环境周围画下记号。到上世纪 70年代末,涂鸦不限于静止的墙上,流动的汽车、火车、地铁、公路桥梁也成了涂鸦艺术展现的介质。在互联网兴起的今天,我们能够通过网络、视频等更多途径发展传播涂鸦艺术。
2006年,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提出了采用涂鸦艺术手段美化临街房屋立面,给黄桷坪的老街道注入时尚活力的创新思路。经过近一年时间,拆危改建建筑 2700平方米,花费各色涂料 1.25万公斤,消耗各类画笔、油刷近 3万支,800余名工人、学生和艺术家一起参与创作,完成了这个大型的涂鸦工程。前卫艺术涂鸦与陈旧的建筑物结合,大胆鲜艳的色彩,拼接重叠的色块,交叉呼应的线条,抽象的元素..这是一幅以建筑为画布,构筑的巨型涂鸦艺术作品。
今年 2月,黄桷坪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我在艺术节上认识了涂鸦者小强。这位川美油画系的学生,十分喜爱涂鸦艺术。他说:“也许你不曾理解它深层次的含义,但它却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张力的存在,让你记住它们。”
仓库
在黄桷坪,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有各自不同经历,他们代表了中国艺术一个新的群体——“黄漂”。他们为着梦想而来,他们为理想放弃了就业选择来这里漂泊,因为这里是黄桷坪,因为这里的艺术氛围、Loft文化、艺术群落。
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大量废弃与闲置工业厂房仓库,让北京有了 798艺术区、上海有了苏州河艺术仓库区,而黄桷坪从2004年至今,也迅速成长起了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501当代艺术基地、102艺术基地以及大大小小的艺术工作室。从美院后校门进去,来到坦克仓库,一辆旧式坦克便映入你眼帘。重庆是当年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军工企业云集,坦克仓库存放附近兵工厂生产的坦克。军转民之后,这坦克仓库便从此闲置。四川美院买下了坦克仓库后,经过两年的改造,建成了如今的坦克仓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拥有 50间艺术家工作室、700多平方米的综合展示厅、350平方米的学术活动厅、200平方米的多媒体展示厅。坦克仓库,不仅吸引了一些海内外的艺术家,还经常举办一些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行为艺术等展览和交流活动。
同四川美院里的坦克仓库有些不同,在 501和 102艺术基地里聚集的更多是走出校门的美院教师、学生以及来自各地的自由艺术家,多了些艺术的创新与颠覆,也多了些商业的气质。501艺术基地在美院街对面,由建于上世纪 60年代的仓库改造而成,面积约有 9000多平方米,作为解放初期战备物资的储存仓库,代号为 501。现在的 501基地里,有 60多个工作室。走进基地,空旷仓库里显得有些沉寂与沧桑,只有走廊里扑来的阵阵墨香,能把你吸引进一个个内涵丰富的艺术空间。
清风,这个来自湖南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头,长长的头发,他的画里也传达了他的那份浪漫和激情:“我在这里的生活很简单,每天睡到自然醒,看书、画画、吃饭、再继续睡觉,周末偶尔也会去泡泡酒吧。”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艺术作品,他露出一丝微笑:“黄漂的时间有七年了,我喜欢黄桷坪,因为它是一个只有高烟囱却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你可以自由创作,创意可以在这里自由飞翔。”然而,对于理想与现实生活,他也不得不感叹:“生存的压力还是挺大的,遇到画卖不出去的时候,他吃了近一个月的方便面。去年的那场‘房租涨价’风波,我都觉得要撑不住,准备撤离这里了。”而他最终选择了留下。
在四川美院的正门内,有一棵硕大的黄桷树,足足有四层楼高,根深枝茂,它同文化沉积深厚的四川美院一样,是这块 5平方公里土地的根。这是任何一个人去了都难以忘却的地方,因为你会记住她的沧桑与坚守,记住她的想象与诱惑,记住那颗颗高大的黄桷树。
http://s7/middle/6003c23et85bcc954f42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