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话说端午---------摄影:张建华

(2022-06-03 10:32:13)
标签:

端午节话说端午

分类: 生活
端午节话说端午---------摄影:张建华


端午节话说端午

                  每到一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想起小时侯的事情。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大约有四五岁吧,那时侯我好像在上幼儿园或是托儿所.(已记不清了)那时常听老一辈人说起端午节,由于不是普通话,地方乡音很重,特浓,因此我总误听成“耽误节”,心里总想,既然都耽误了还过什么节呢?随着年龄增长,到了上学阶段,才知道端午节,现在想起来都感觉到好笑.
                  端午节又称重阳爷,关于节日的来历,说法有多种,说的最多的是传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节日。小时侯,到了上学的年龄,平时快到端午节的时侯,就开始盼望这一天的来,好象隐隐约约听大人讲到,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一位古代诗人屈原的,当时我年龄还小的时侯,看过一本连环画,好象屈原跳河了,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这天都往这条河投入点甜食,久而传之,流传下来就形成如今的端午节.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是端午节,街道上有卖粽子的,有卖糖糕的,有卖粽糕的,有买粽子的,有买粽糕的,有买糖糕的,有卖艾蒿的,有买艾蒿的,也有到郊外去采艾蒿。买来的也罢,采来的也好,其中是过节吃的,艾蒿是往门上插用的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糖糕、粽糕、饺子、等,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毒。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端午节为什么门上要插艾蒿呢?端午节门前插艾叶,如重阳插茱萸一样,是我国民间盛传已久的风俗,至今仍在不少农村延续着。以艾叶“悬于户上,可攘毒气”,是古人对端午插艾机理的科学认识。金代词人范成大《竹叶歌》曰:“五月五日气岚开,南门竞船争看来”,正是对端午采艾的通俗解释。

       因此时处于小满与夏至之间,值阴阳交接时,也正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之时,预防疾病是当务之急。恰巧自然界艾花未开而枝叶茂,其有效的药物成分便被民众所充分利用起来。由此可见,端午采艾插艾习俗从卫生学看来也是大有道理的。难怪有人说端午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卫生节。

       小时候老一代的人告诉我们:“清明来时插柳枝,端午来时插艾蒿”。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小时侯还听老一代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我小时侯不懂事,就知道到端午节这一天可以吃甜米饭,(用江米蒸制而成).我小时侯对甜食特别感兴趣.

                                                         编辑:乐传四方

                                                         二零二二年六月三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