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 游
郑州 惠济区 大河路街道办事处 惠济桥村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桥遗址
鱼眼炯炯
看历史碾过的痕迹
1
惠济桥,位于今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内,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断定为始建于隋唐时期,是“中国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历史上通济渠也称惠济河,河上所筑石桥自然称为“惠济桥”,惠济区和惠济桥村遂以此桥而得名。
2009年6月3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惠济桥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通济渠郑州段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见图3)。
3
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东周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3世纪)之扬州邗沟[hán
gōu]和郑州鸿沟,隋唐时期(6世纪—10世纪)修筑以洛阳为起点,北达涿郡、南抵扬州的永济渠和通济渠,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元代时期(13世纪—14世纪)修筑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完成第二次大沟通。
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中国大运河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称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是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它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和巨大的影响力,代表了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的杰出成就。
在天河路索须河大桥桥头的西北侧,面北立着一通“中国大运河”的标志碑(见图4)。
4
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以郑州为起点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在公元前4世纪开凿的鸿沟旧址上疏浚开挖,成为沟通中原地区与江南地区的重要漕运通道。
此乃“中国大运河”郑州段,北起郑州境内黄河南岸,引黄河水南下,流经惠济桥村、堤湾村,进入索须河,东去入淮水。今日,堤湾村以北4公里河段已掩埋于地下,以东16公里索须河段还保持了通济渠河床得基本走向和规模。考古发掘证实,当年通济渠郑州段河堤宽约20米,河床宽达200余米,设计之睿智巧妙、工程之浩大雄阔,令人骄傲与感叹。
在大河路弓寨大桥桥头的西南侧,面西立着一通“中国大运河”标志碑(见图5)。
5
如今索须河全长约15公里,部分河段河面宽40余米,河堤基宽20余米,顶宽近7米,河床宽200~300米不等(见图6、图7)。
6
7
2014年12月18日,郑州市索须河天河路生态水系节点景观提升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368万元,现已建设完成。在天河路桥西侧北岸边修建了亲水走廊——浅水区木栈道(见图8、图9)。
8
9
该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一园两廊三岛,水阔路畅岸美。
一园:在天河路桥下游640米左岸滩地内设置近水广场一处,并进行适度绿化和设施配置,成为一座小型公园;
两廊:构建两条近水亲水走廊,由两岸滩地游路和浅水区木栈道组成;
三岛:通过对河道内现有的河心岛进行改造,形成三座生态岛;
水阔:通过水面扩增工程,适当扩大河道水面;
路畅:滩地内建设游路,与滨水廊道、平台相连,使两者构成连续通畅的滨水车行、步行游路体系;
岸美:通过堤顶、边坡、浅水区的分层分级景观绿化,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10
11
大运河通济渠段绝大部分河道都已经深埋地下,只有两段河道尚存地面,索须河段便是其中之一。今日索须河段已成为城市景观河道,承担着泄洪排涝的水利功能,福荫一方百姓,依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沿着整个河道计划修建多座观景阁,这是其中之一,位于大河路弓寨大桥北侧(见图12、图13)。
12
13

2011年8月29日,“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被最终确定列入申遗项目。2013年9月,大运河郑州段成功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考察。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时间10点28分(北京时间15
点28
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顺利通过表决,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增加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14
15
大运河以都城长安为起点,呈扇形向东北、东南展开,沟通海、黄、汴、淮、江五大水系。隋朝大运河西线从渭水自长安到黄河段称“漕渠”,东线淮安到扬州段称“邗沟”,此二段均在隋代以前已凿成,而中段最长的一段人工运河,史称“通济渠”。隋大业元年(605年),隋政府从河南郑州北部的荥阳开始,沿鸿沟旧址重新疏浚通济渠,自郑州地区黄河南岸引黄河水与淮河沟通,到泗州入淮河,全长约650公里。
17
自隋唐以来,郑州段运河西连洛阳通长安,东接淮河达杭州,位居大运河的南北中心点,是东西南北水运交通的枢纽,被称为“地管御河”,并出现了“商旅往还,船乘不绝”的盛况。
18
一条小狗正在重修后的惠济桥上散步
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通济渠惠济桥段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4公里。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
19

从惠济桥的西桥门楼门洞远望东桥门楼
20

从惠济桥的西桥门楼门洞远望东桥门楼
惠济桥,作为通济渠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历代多次重修,现存石桥为明代建筑。主桥身一直保留至今,为三孔拱桥,全部用青石砌成,石材坚固,雕刻精美,宽5米,东西长40米。
21
修缮后的惠济桥基本还原了当年的风采。据清乾隆《荥泽县志》中记载“荥泽八景”所描绘的《惠济长桥》图示,此桥两侧各有6根望柱和6块石雕栏板,桥中孔券顶刻有狮兽面像,桥两端建有壮观的桥门楼,造型设计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研究价值(见图21)。
22
古往今来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的辙印
站在修缮后的惠济桥上,我看到了青石板铺就的桥面,像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庞,布满了坎坷不平的皱纹。尤为醒目的是中间两道贯穿于桥面的深沟,是古往今来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的辙印,那是历史碾过的痕迹,它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这一道道古老而深沉的沟槽,无一不在诉说着当年桥下千帆流动、桥上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见图22、图23)。
23
古往今来滚滚向前的车轮留下的辙印
24
惠济桥的石雕栏板
25
惠济桥的石雕栏板
26
重修后的惠济桥
27
28
31
我在拍摄惠济桥桥面青石板上的车辙
32
惠济桥东门楼
33
从惠济桥的西门楼的门洞远望东门楼
34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远望东门楼
35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远望东门楼
36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透过北侧的圆窗远望惠济桥村
37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远望东门楼
38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俯视东门楼
39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俯视东门楼
40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俯视惠济桥
41

在惠济桥的西门楼上俯视惠济桥村
在2013年惠济桥重修工程开工时,我曾到此一游,在这五年里,惠济桥的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我登上惠济桥的西门楼,向北俯瞰惠济桥村,正前方远处原来僻静的一条村道,如今是商店林立车水马龙的东西主干道,撞入我眼帘的几乎全是红铁皮屋顶和灰水泥墙面的简易楼房,这些钢架结构的怪物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见缝插针塞满了古村的各个角落。
所谓的大规模“城镇化”拆迁,虽然被“朝令夕改”嘎然而止,然而村民们为应对拆迁补偿采取突击扩建增容的集体行为,彻底改变了惠济桥村的面貌,让人哭笑不得(见图42)。
42
谢谢欣赏!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
琵琶独奏《古运河之恋》
演奏:方锦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