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访郑州荥阳石洞沟村(二)石头垒房窑洞安家

标签:
古村落古民居傅岩里湿镫沟郑州荥阳石洞沟村 |
分类: 风土人情 |

2015年5月26日上午,郑州市政府和荥阳市政府的领导、两市文物部门的领导、以及高山镇的领导等,一行七十余人浩浩荡荡地来到石洞沟村,视察商相祠、林门、南街、河东明清古民居群等。对于古村古建良好的保存现状,领导们作出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拯救、挖掘、整理、修缮、上报等指示。

8

9

10

13
16
17
18
19
在村里的一条小巷旁,我们看见一株大树,躯干上下满布皱纹的树皮凹凸不平,犹如一位被岁月压弯了腰的老人,再也不能挺立起来,只好倚靠在院门和砖墙旁边。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改换了新门庭,重砌了新砖墙,唯独饱经风霜的古槐始终依恋着故土,不曾离开半步。
一枚挂在树干上在2012年2月颁发的“荥阳市古树名木”身份牌上显示,这是树龄400年的国槐。不久前,闻讯前来考察的林业专家并不认同,经他测定,该树至少有600年的历史了,堪称石洞沟傅氏家族起源发展的历史见证(见图19、图20)。
20
中午,我们在村委会大院里休息时,傅海明先生带领我们欣赏了村里收藏的四件雕刻精美的碑头和众多的碑文拓片,蔚为大观。午餐前,村党支部傅学军书记和商相祠古迹管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傅海明先生给我们介绍了石洞沟村的历史文化,以及今后传统村落的建设和发展愿景(见图21—图23)。

村党支部傅学军书记讲话
23
24
庆祝首站“石洞沟”的“古村游”项目启动
25
下午,我们继续参观考察了石洞沟村的古民居。在南街口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写着“千年古镇石洞沟(古名:傅岩里)”“南街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两行字。令人遗憾的是,自改革开放初期,石洞沟村村民开始扒老房弃窑洞,绝大多数旧屋被相继推倒重建,至今相对完整成片的用红石头垒砌的古民居,就剩下这条南街了。
26
27
这栋用红石头垒砌的古民居用砖极少
因石洞沟村地处丘陵地带,平地稀缺,故村中的古民居多为院落布局较为紧凑的单进三合院和单进四合院及窑洞民居。
单进三合院和单进四合院的大门的位置较为灵活,不墨守成规。
有的大门设在中轴线上,位于两厢房山墙之间的称为“墙垣式大门”,较为简单。这种单进三合院,多为清末和民国时期所建,院落内空间较小。也有因地制宜将大门设在厢房明间的单进三合院,从院落的侧面进入院子,院落下方腾出空地便于饲养牲畜和家禽等。
有的大门开在临街房明间,有设在中轴线上的,也有设在院落右下方的,称为“屋宇式大门”,比较复杂。这种单进四合院,屋宇内前金檩下砌墙,墙上镶门框,设对开的板门,上方装门头板,下方置高门槛,两侧垫门枕石,门前设踏步。富裕人家大门两侧上方的墀头和下放的门枕石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见图28、图29;图45、图46)。
28
29
屋宇式大门下部
单进三合院和单进四合院的正房,一定是建立在院落的中轴线上,而厢房对称地安排在其前方的两侧,形成一个三面合围,不偏不倚,中规中矩。
穿过“屋宇式大门”,我们进入这个院落之中,看到的是杂草丛生、枯枝蔓延,只剩下已经残缺不全的正房两层楼,其腐朽的屋檐下,二层的镂空雕刻的木窗早已支离破碎,下方的房门被遗弃它的主人上了锁,如同长年没有梳妆打扮的村姑,一副憔悴的面容,一身的破衣烂衫,叫她如何见人?右侧红石头垒砌的厢房已成断垣残墙,而左侧的厢房则彻底化为了乌有。我抬头望见屋角两端的墀头却完完整整地保存下来(见图30—图34)。
30
31
32
33
34
35
36
这个青砖砌起来的圆拱形大门,中间的木门已缺失,墙体很厚实,门洞两侧用红石头垒砌的墙壁上还留有关门后插门栓的窟窿,可见门栓的直径不小。(见图37、图38)。
37
38
39
40
41
42
43
据村民介绍,这个石头门原来也是两层式大门,是一个家族的寨门,门里头有好多家。楼上四面设有了望孔,夜间有人放哨,负责保卫寨子的安全,后来顶上塌了,现在光剩门洞了(见图44)。
44
45
46
47
48
49
由于这些老房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无法居住,挂在门上的铁将军告诉您,主人已远走他乡,尤其是年轻人有不少已移居荥阳、上街等地市区,仍然还居住在老宅或窑洞中的村民寥寥无几,多为老人。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既迫切又艰巨:百年古镇石洞沟该如何振兴?石洞沟古民居该如何保护和利用?
50
谢谢欣赏!全文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